【原创】抢生源 战火纷飞何时休?

标签:
教育不公生源问题浅析杂谈 |
分类: 原创 |
主动也好,被动也罢,生源大战背后暗藏的种种不利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小视。笔者虽身为圈外人,站在圈外看圈子,能通过直接、间接了解到的情况加以理性分析。我认为生源大战存在诸多难以忽略的危害:
一是违背了教育资源公平原则
公平教育的要义,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和“有教无类”上,而一些“重点”学校本来就力大为王,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政策上的倾斜,使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源、更好的教师队伍以及更好的硬件条件。相形之下,一些普通学校越发变得寒碜。长此下去,公平教育还如何“共”、怎样“平”?
我们知道,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一直存在着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二是违反了教育发展客观规律
有些“重点”中学,为了提高知名度,盲目做大做强。于是,利用教育行政部门热衷树“重点”学校品牌的心理,一味把学校搬迁新址,扩建校园,增加招生人数。这样看起来,校园美了,在校生多了,师资力量强了,其实往往是“外强中干”,欠账累累。不说建设期间,或多或少会影响教学精力摆布,使得教学质量下滑;就是建成后大多沿用老办法管新校,也会问题不少。学校大,未必就优势强;名气高,未必就口碑好。不少所谓的名牌学校在扩招之后,教学质量下降、教育水准下滑的事实,让人实在不敢恭维。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学校的扩招,把原本属于其他学校的次级生源,也划归到了自己的名下,造成其他学校招收的生源素质再次降低,必然会增加学不同层次学校间在生源问题上的矛盾与纠纷。其结果,势必像往年一样,大多数普通中学在录取新生后,总要发表一些感叹和议论,埋怨“尖子”学生都被重点中学录走了,而自己却是“矮子里面选将军”,生源太差,越来越难提高升学率。
处在升学率作为考评学校优劣最关键标准的大环境下,扩招显然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也不利己”的,是违背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三是呈现了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
为争抢优秀生源,很多学校都不惜重金,各出奇招。有的免择校费,有的免学费、住宿费,有的更是“牛气冲天”揽“英才”。如武汉一中就花了近270万元买了10套公寓提供给陪读的尖子生父母免费居住三年,公寓内空调、热水器、网线齐全,厨卫用品齐备,学生家庭带着行李就能入住了。
一般来说,政府的教育拨款是给全体学生的,并不是指定给优秀生的。如此做法,无异于把分数跟钱挂钩,不仅有损教育公平,对未成年优秀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
四是展示了应试教育更多弊端
素质教育成为口号。素质教育已“喊”了多年,也确有不少学校在全力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有同志说,现在教育面临三难:“应试教育浓,德育为先难;课业负担重,教育减负难;‘差生’问题多,预防失足难。”此说虽有些偏颇,却多多少少道出了一些实情。不是么,为了“升学率”,学生不堪重负,从鸡叫忙到鬼叫。重点中学虽然有着各种办学优势,却不但没有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相反通过办“重点班”“复读班”,挖其它学校生源,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和“中举”,推波助澜,干扰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更有甚者,一些学校还采用“抓好放差”的策略,致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形成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那些在争夺战中处于弱势的学校,和那些名校相比,不仅生源成为了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如此情势下,谁还敢进行素质教育?!
升学率成为硬指标。“现在不管是老师在学校的利益,还是学校领导的业绩,以及学校的社会形象,都只有一个最‘硬火’的指标:高考排名。”这是2009年一位为抢生源而在合江县参与“肢体接触”老师的大实话。
我们不得不承认,要面对的现实是:在连大学都由“精英”教育降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我们竟然有一个普遍过分看重“优秀生”、将“生源”视为教育竞争中最重要、难于替代和改变的“资源”的基础教育系统!考卷分数从“学生的命根”变成了中小学校和老师的“命根”。如此学校与教师,又如何能够心平气和地因材施教,从事一代普通国民的素质培养事业,肩负起国家需要人才的基础教育大任?
五是导致了行业腐败诸多漏洞
抢生源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提高名牌学校效应,以便将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而吸引优秀生源的目的,当然不只是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不是为教育落后地区尽义务,真正盯着的其实是更多生源带来的择校费用。因为用金钱“收买”高分生的竞争方式吸引好生,最后买单的还是家长。学校支付给高分生的全额奖学金还是由分数低的学生来承担。这本身就是一件极不公平的事。尖子生从小学从大学可以一分钱不花完成学业。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杀贫济富”,更是一种导向性的腐败。
再者,学校以这样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择校费作为“小金库”,也给学校领导的随意开支、肆意挥霍带来了极大便利,倘若监管缺失、监督缺位,腐败行为往往应运而生。试想,为了上“重点”,读“名校”,一些中等生(边缘生)家长,说不定就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难免不发生通关节、托人情、送红包等不正之风。何况一个学生牵涉一个家庭,许多学生通到整个社会。如果处理不当,定然会影响极坏。
六是剥夺了学生自由择校权利
现在,不少高级中学,初中高分考生若不优先报考本校高中而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包括冷落、找茬等,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让家长和学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些学校把决心考到其他重点高中的学生调整到教室的最后排或者最边角的座位上,有的老师在上课时间把学生约出去谈心施加压力,有的老师在课堂提问中通过言语暗示来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等等,一时间,这些昔日成绩优秀的“宠儿”成为学校和老师打压的重点。
以上说了不少抢生源的错。其实,争夺生源是校(人)之常情,只要不过分、不过度,就无伤大雅。要知道,问题不出在“争夺”本身,而出在之后的培养目标和取向上;危害不出在生源本身,而出在对生源的把握可能致使许多学生心理很受伤。说得不客气点,一些学校往往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自觉不自觉地着力打造那种“范进”式的应试机器。只要“中举”者多,能捞到更多的名利也就心满意足了。这种情况不改变,势必会影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总目标。
目前,国家对于教育的支持是“优先发展”,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强调均衡与公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把国家的优惠政策惠及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身上,进而实现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公平”。然而,当一些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采取一些非正常、非理性的渠道,甚至采用一些极端做法抢生源的时候,生源问题就成为不但影响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也是一个不利因素,从这个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教育体制的弊端是生源大战的一个重要根源,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看作是衡量学校成败的唯一标准,而唯一标准必然导致生源大战,这种怪圈的存在,就使得生源大战此起彼伏,年年不止。
笔者认为,现在就应当打破这个怪圈,莫等到后患无穷,为时晚矣。
教育不公平,早已成为社会不公平的重要表征,解决教育不公平就从平息生源争夺战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