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周立波叫“大哥”想到的

(2010-03-27 08:49:48)
标签:

周立波

拜大哥

说起

随想

杂谈

分类: 原创

    近日,我看到一篇评论周立波与“大哥”关栋天相互关系的文章,煞是精彩:

    娱乐圈里有一部分艺人,原本籍籍无名,难有出头之日,一旦伴上了名角,按时下流行的说法,是结成了黄金搭档,会立马大红大紫,名动天下。可是,往往好景不长,红遍天下之时,就是一拍两散之日。正应了那句古话: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如今,周立波和关栋天这座“海派清口”楼也轰然坍塌,大红大紫的周立波一脚踢开了“大哥”、“恩人”关栋天,下定决心跑单帮了。

    搭子的组合与拆散之中,蕴藏着多少恩怨情仇,以外人观之,好比雾里看花,始终难以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于是就揣度,就传言,不外乎钞票问题、艺术理念问题、个人感情问题。然而无论如何,不能忘记一个基本事实:搭子的甲方,常常是乙方的老师、大哥、恩人,乙方能大红大紫,和甲方的耳提面命、着力捧哏有着莫大关系。想当年周立波籍籍无名,成名已久的关栋天作为大哥,为推介他,又是给他当报幕员,又是给他当艺术总监,台上指导完了,还不忘台下点点戳戳。作为一名曾经的京剧名角,不惜屈身为海派清口的一个滑稽戏演员报幕,确实配得上大哥的名号,难怪即便到了恩断义绝的现在,周立波翻身农奴把歌唱了,依旧信誓旦旦:关栋天永远是我的大哥。

    然而,光叫大哥是没用的,小弟需要你,是因为你能助他成名,一旦功成名就,大哥还能不能存在,就成了问题。陈世美一举成名天下闻后,再认不得相濡以沫的老婆秦香莲的故事,尽人皆知。夫妻尚且如此凉薄,娱乐界重复这样的故事,也就不令人惊讶了,老话不是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吗?这话诚然刻薄了些,但也道尽了娱乐界的价值观。

    从前,颇为红火的奇志大兵组合,叫好多人疯狂,然而,对艺术天分颇为自信的大兵,成名以后,嫌弃从前一口一声叫着“老师”的奇志缺乏表演才能,说分手就分手了,大有“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韵致,扔下可怜的奇志,巴巴地蜷缩在屋角老泪纵横。

    可是,结果并不乐观,自从大兵顿开金锁走蛟龙,另找了新搭子后,虽然又上了几次央视春晚,但昔年盛况,已经不再,令无数奇志大兵组合的粉丝唏嘘不已。翅膀长硬了的周立波甩下“大哥”关栋天以后,结局如何,目前自然无法预测,但海派清口这种独角戏不比相声,有他一个人发挥就够了,要不要报幕员,设不设艺术总监,关系似乎不大,因此,大兵的结局,恐怕难以落到周立波头上。不过,人们将周关组合称为黄金搭档,难道就毫无道理可言?当年籍籍无名的周立波,为什么就没想到海派清口不需要报幕员和艺术总监,而巴巴地请来关栋天呢?

    娱乐圈的大哥,不是那么好当的,尤其是当有艺术潜质的新秀的大哥,得小心了,说不定一觉醒来,小弟不再是小弟,而成了大爷。想来这个时候,为了大哥这个名号,关栋天大概肠子都悔青了吧。

    我觉得在娱乐界做别人“大哥”实在不容易。付出多多,回报少少还不说,难得是有情有义到底。

    想当年, 关栋天的确是周某恩人:1990年,周立波因伤人事件入狱,离开表演舞台,但与关栋天不断联系;2006年,关栋天不惜以“前半生积攒的演艺名声”作“赌”,力主保周立波重登舞台;2008年,在关栋天策划下,周立波在上海演出《笑侃三十年》获空前成功,而在最初,连赞助商都寻觅不到,多亏关栋天八方奔波,方才有这场首演……遇到这样一个恩兄,周立波叫“哥”,自是出自真心。而今业已反目,且“反”的全不顾了当初的恩,有周立波最近的微博佐证:“十年前的一碗泡饭,总不能天天鲍鱼鱼翅伺候吧?”奇怪的是,已经将恩抛弃的如此“理直气壮”,居然还宣称“我这个人特懂感恩”、“他永远是我哥,我会随叫随到”云云,谁信啊?即使是最近,周立波迫于网络与舆论的压力,心不甘情不愿地向“大哥”赔礼道歉了,在我们看来其中有多少真实的“含金量”,难说。

   (一位网友这样评价说)更奇怪的是,但凡“恩断义绝”的,都喜欢叫那声“哥”。譬如范伟跟赵本山,与周立波跟关栋天,情形惊人的相仿!范伟原先说:“从1993年开始,本山哥他就带着我,一直到今天……”不惟如此,就在他俩分手后,范伟离开沈阳欲上北京,还是赵本山帮他调入的煤矿文工团。而今呢,赵本山说:“我想邀他一起上春晚,打了几天电话都不接,最后只发了个短信,说,对不起,太忙了,顾不上!”请他参加《关东大先生》的发布会,也不来。赵本山调侃道:“人家现在腕多大了,能来演就等于借人光了……”话说得固然是有点心火,但其间隐隐透出的,分明是无奈的心寒。即便成了这样,范伟竟仍旧对外表白:“本山永远都是我大哥,啥事需要,招呼一声我会到。”颇具嘲讽的是,连电话都拒接,“哥”如何叫?你又怎会到?

    是啊,娱乐界许多场合离不开互相配合,少不了彼此搭档。但实在没有必要“为了出名”,“为了利益”而称兄道弟,因为这样的关系只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只是建立在追求目标的基础上,一旦实现了利益与目标,再维持就似乎没有必要了,散伙就成为了必然的“无言的结局”。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倘若彼此事业理念不合,在一起做事别扭,分分合合也是常事;但若是把对方看做是自己进阶的铺路石、跳脚板,就未免太过于无情。分也好,散也好,得把事行得磊落,把人做得光明。再说,孰是孰非,自个心知肚明;更何况,“头顶三尺有神灵”,谁昧了良心,善恶有报,自己再怎么“王婆卖瓜”,没用的。

    尤其是演艺界,你的心真,你的“角儿”才真;你假情假意,又怎能扮出台上的那个“真”?“先做人,后演戏”的真谛,也许在这儿。那些台上正人君子的形象,私下戚戚小人的行径,没有人会欣赏,没有人会喜欢。假的就是假的,永远也真不了;狐狸就是狐狸,藏起尾巴也脱不了那股骚味。

    我最看不惯:实实在在已经不是“哥”了,却还要一次次在大庭广众中叫那声“哥”的伪人。也许他是想再次迷惑“哥”,再次戏弄听众。怕的是,这点“聪明”到头来反被聪明误。

    做人做事,还是实在点好。在演艺界是如此,在职场是如此,在官场更加是如此。说的天花乱坠,未必你的形象就是花团锦簇,何不低调为人,高调做事,来得安逸、来得踏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