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报纸版面设计的特征——以《解放日报》为例

标签:
《解放日报》网络化快餐化个性化图像化教育 |
分类: 论文 |
在文字处理、编排、印刷、传版等一系列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往日设计上的那种喧嚣倒渐渐沉浸下来了。越来越多的报纸设计家意识到,目前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简洁易读,即从人的因素出发,以为人服务为目的,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现代审美观念相吻合,形式服务功能。现代报纸追求简洁易读功能的特点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一、
现代读者读报时间越来越少,他们的视线在版面上搜寻和停留,往往只是瞬间,所以版面设计必须简洁、明确。模块式所追求的正是这一点。
模块式以网格体系为基础,在版面上以等间隔的垂直和水平两方向的直线进行分割。模块式设计大大方便了组版,每一个模块只需用鼠标拉出一个矩形即可,而穿插式版面中一篇文章往往需要拉多个矩形方能完成;对编辑来说,模块式的运用也带来了不少方便,只要将一个模块内的稿子调换一下,必要时做些长短调整即可,对整个版面不会有太大影响,过去长期采用穿插式版面设计,撤换一篇稿子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工作量不小;还能够方便读者,每篇稿件都被框进模块里,不与其他稿件交叉,独立成块,这样就能将读者的视线锁定在模块里,读完一栏自然转到下一栏,无需像不规则的穿插式那样,在读完一栏文字后往往要搜寻下一栏;还能通过矩形模块对同类或相关稿件进行组织、包装,向读者揭示一组稿件的相互关系,比穿插式更简洁、明确。《解放日报》的版面就是六栏网格,编辑根据这个网格将版面分成数个大小比例不同的八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便是一个模块,八个模块都严格按照网格编排,不随意破栏。除了报眼以外的模块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而每一种组合都会产生强调某一篇稿件或弱化某一篇稿件的效果,整个版面的总体结构也会随着组合的变化而变化。
http://s9/middle/608bbf27g94a83e532998&690
二、
随着报纸版面的不断增加,读者读报的时间则相对减少,大多数人读报时所感兴趣的不再是版面的变化,而是尽可能快地从版面上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静态式设计的核心是经过对报纸的整体、各个分叠、各个版面甚至各个栏目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在版面位置和形式设计上予以相对固定,强调连续性和关联性。而在报界存在多年的横向动态式,各个专刊都由不同组负责编辑,每一个分叠都有自己设计的报头和版面,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结果像是同一家抱头下的几家报纸。《解放日报》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尝试在国际新闻版先尝试静态式设计,当推出具有该报特色的国际评论《本报专论》栏目时,每日一篇,以同样的篇幅、同样的标题形式和字体、同样的框线、同样的笔名置于版面的右上角,不多久就引起了各方面读者的注意。不仅如此,整个版面的设计也是走向静态式,其他要闻和主要图片的安排均相对固定,从而使版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到90年代末,《解放日报》的其他新闻版也相继静态化。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固定的版式在党报这一层面上目前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所以《解放日报》在2000—2002年改版的过程中,在版面布局上只对专副刊和内页版面进行相对静态式设计,对要闻版格局,尤其是对多用于刊登领导部门稿件、地位变化相当敏感的上半版不做约束,只对字体、线条、署名方式等做具体设定。
http://s1/middle/608bbf27g94a847049a50&690
三、
近年,在美国英语中出现一个新词汇:“McPaper”,是从“麦当劳”(McDonald’s)汉堡包这个单词引申出来的,主要有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非人技术代替人来实现控制。
《解放日报》作为上海报纸领域改革的代表, 2008年10月23日改版后,编排新颖大方,标题简洁通俗,图表清晰明了,文字生动清新,照片具有视觉冲击力,整张报纸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用静态的形式设计,日常基本配置是1至12版为新闻和信息版,12版以后各版为专刊副刊和专版,1至4版为第一板块,分别设要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5至8版为第二板块,分别设热点追踪、教科文卫新闻、社会新闻和体育新闻;9至12版为第三板块,分别为经济新闻、投资金融和股市行情,精炼明了的模块令读者一眼就能意识到每篇稿件有多少内容,用简洁的形式处理每天的要闻,文章标题大号黑体字十分醒目,消息稿件的句子短促紧凑,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就能了解事件的内容及其意义。
http://s4/middle/608bbf27g75440851a3f3&690
四、
传播进入了视觉时代,一切都是通过视觉符号强烈而又直接地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从而传达一定的信息。面对“视觉时代”,报纸如果岿然不动,仍旧是文字“当家”,满版灰色,难免会疏远读者。因此,许多报纸开展了一场“视觉革命”,体现在版面上就是图像化设计。
越来越多的报纸意识到,新闻照片和图片能够直接以形象诉诸读者的视觉感官,因此新闻图片在版面和数量上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标题字号和面积的增大,文字稿件在版面上的比重越来越小。在1979年,《解放日报》头版除去报头、标题、图片,平均刊登7000—8000个字;而在2003年,平均只有4000—5000个字,也打破了过去没有一幅图片超过三栏的板式。
20世纪80年代著名报纸设计家马里奥·加西亚首次提出WED(writing,editing,design即写作、编辑、设计三合一)的概念,其中一个总要方面就是采编和设计团队合作,互相渗透,采写新闻时要有“图像思维”,编辑新闻时要考虑信息能否用形象表达,设计报纸时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做到图文结合。《解放日报》在报道上海延安高架路中段建成的消息时,版面编辑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文字处理,而是将这一段高架路的完工标志着申城高架“申”字形网络的形成作为新闻要点,但摄影记者无法用镜头将覆盖整个上海的偌大一个“申”字记录下来,于是版面编辑就请美术编辑制作地图,显示出“申”字形高架路的整体概貌。在此基础上,编辑将原稿中有关延安高架路中段今通车的主标题改为副题,另外再配置了一个一目了然的主标题:“申”,成了!最后,版面编辑将标题、文字和地图合编在一个模块内。这一来,文字的标题和图示浑然一体,WED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http://s4/middle/608bbf27g94a8644746e3&690
五、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上网获取新闻。电脑网页层层递进搜寻相关新闻的方法既简便又快捷,很快就为受众所熟悉、接受。这对报纸形成了冲击和挑战,也给报纸设计适应相对读者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思路,其具体表现就是借助网页的形式和功能,设计出更加符合读者需求的帮助版面。网页设计的特点就是在头版凸显重点、展示检索功能,“相关链接”也是传播的一大优势。通过纵向的链接,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横向的链接,则可以与同类其他新闻事件比较,进而了解新闻的显著性,还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同一新闻时间,以便了解得更加全面。《解放日报》便借鉴这种形式,在头版某一篇报道中注明当天报纸上与之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关联的其他报道,并提检索。例如2003年5月20日头版刊登的11条稿件中,有4条设置了“相关链接”,这种尝试使得厚厚的一叠报纸变得立体化了。
http://s3/middle/608bbf27g94a867ac5a32&690
六、
上述几种特点目前已越来越成为报纸设计家们所接受,逐渐成为当今报纸设计的时尚。但这并不意味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千报一面;相反一些著名的大报在探索现代化版面设计的共同特点的同时,十分注重版面的个性化。在外观上千方百计体现自己的特点,一方面使自己的设计与报纸的格调相符合,一方面也使自己的版面与其他报纸形成鲜明的反差,便于读者辨认。《解放日报》与《文汇报》是各自有着鲜明个性的两家大报,但一度出现了趋同倾向:除了头版上主要内同趋同、版面处理趋同、字体运用趋同,连报头标志色彩也趋同。后来两报纸陆续进行了改版,在设计上主动拉开距离:《解放日报》在坚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规范可标题从重到轻的字体配置,统一了齐左的标题格式等,并加深加粗了报头标志色;《文汇报》则不再与对手保持一致,把报头移到中间,标志色改为铁红色,版面也由八栏改为七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