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孔之见·第13期】让孔子最受不了的女人

易孔之见YKZJ0506
《礼记•檀弓上》曾记载说,“伯鱼之母死”,唐代孔颖达正义解释:“时伯鱼母出,父在”。伯鱼是孔子的独生子,《论语》曾记载孔子教导伯鱼要学习《诗》和《礼》。
孔子自幼丧父,跟随母亲长大,又受到外祖父的关怀教育。他晚年丧妻,又担负着培养教育学生和编撰整理古代典籍的任务,自然体会到一个女人在自己生命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当然,最让幼年孔子受到打击的是:因为父亲三次娶亲,当与孔子的母亲亓官氏结婚时已经六十岁了,并且,前两房拥有六位姐姐和一位瘸腿哥哥,孔子四岁时,父亲去世,前两房的妻子为争家产,硬是将他和母亲赶出家门,不得已母子俩回到曲阜外祖父家过活。这就让幼年的孔子已经形成对女人另眼看待的印象。
《论语•阳货》中,孔子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叫:“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将女人与小人归为一类,并抱怨到:和女人走近了,女人就会超越礼节,成了难缠妇,远离女人一点吧,女人又会满腹牢骚,又成了怨恨妇。正如李泽厚的说法,孔子对女人性格的这种描述,其实还是蛮准确的。
《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是一个严肃的人,并且,前半年奔走游说政治,后半年颠簸四处讲学,从吃饭到睡觉、穿衣、行礼、走路都严格按照绅士风度要求自己。那么,这样一个严肃的绅士,自然受不了女人太“腻”,太“粘”。孔子对女人的这个印象,当然也来自于后半生在外率领学生闯荡的经历。因此孔子看来,女人就是这样子,离得近了吧,就经常“粘”人并且“不逊”,就不拿礼仪当回事了。可是离得远了吧,又抱怨男人不讲情谊,会找茬来取闹。如此一来,久而久之,男女之间一定产生隔阂和距离感,从而导致婚姻的失败。
从孔子的一生看来,先期办学搞教育,后来忙于搞政治,最后还周游列国,离家远行,长期与妻子不能生活在一起,其婚姻生活很难说的上幸福。《孔子家语•本姓》记载:“(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看来,孔子十九岁时就娶了这位太太,她来自孔子祖籍地宋国的“亓官氏”,一年之后,生下了儿子伯鱼。也正是这位亓官夫人,先于孔子而去。孔夫人的去世,这与夫妻长期不能生活在一起,更得不到相亲相爱的温暖和体贴,是有一定关系的。
晚清谭嗣同对孔子的生活经历有一个解读:“夫妇者,嗣为兄弟,可合可离,故孔氏不讳出妻,夫妇朋友也。”(《仁学》)谭嗣同高度赞扬早期儒学而批评清朝理学和礼教,实际上正是看到了早期儒家持有一种较为宽松、人性的态度。在他看来,先秦儒家所说的夫妻关系应该像朋友兄弟一样和谐相处并轻松自如。
文字、图片由易孔之见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易 孔 之 见
Y
弘 扬 孔 子 思 想 , 推 广 儒 家 哲 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易孔之见
关注易孔之见:ykzj0506微信公众号,阅读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