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世人对孔子的十大误解(8):《论语》也有毒
(2016-02-26 12:32:13)
标签:
转载 |
作为两千多年来最畅销的教科书—《论语》,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虽然它记录的只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可一字一句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故事和道理。千百年来的读书人对它顶礼膜拜,皓首穷经,无限引申。据统计,《论语》中的成语到今天还被广泛使用的就有上百条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即便是《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仔细推敲,除了现在显而易见的错误观点外,还有一些隐藏很深不易被发现的“毒草”。特别是孔子说的一些话,或者自相矛盾,或者模棱两可,经不起推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论语》有哪些问题。
孔子对种庄稼的有偏见,樊迟提出想学农业,孔子骂他是小人,没有出息,为什么不去做大官、赚大钱呢?作为老师,鼓励大家努力学习、专心学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孔子有时候说话就不那么讲究逻辑了: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耕田种地,确实免不了饥饿,因为有灾荒,有苛政。然而学习就一定能够做官拿俸禄了吗?最爱学习的颜回,家里就剩下“一箪食、一瓢饮(《论语·雍也》)”了,孔子自己也感叹道:“回也其庶乎!屡空(《论语·先进》)”。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四十岁就死了。孔子这里的问题出在弄乱了可能性的大小:耕田最大的可能性是不挨饿,比较小的可能性才是挨饿;学习最大的可能性是做官拿俸禄,比较小的可能性是受穷在家里呆着。对于耕田,孔子取其可能性小者;对于学习,孔子则取其可能性大者。结果,造成逻辑上的混乱,表述上的不对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耕也,食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贫在其中矣。
很明显,孔子对农业生产的偏见可能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主流价值观有关,用今天的观点来批评孔子当时的这些思想未免有些苛刻。不过,读《论语》这种国学经典时,应该始终保持独立的质疑精神。即便孔子被推崇为圣人级的教育家,他自己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费解的不当之处。
在孔子看来,贫穷也是一种品行,是一种优良的品性,只有仁者才可以“久处约”,推崇安贫乐道。所以,孔子把“贫与贱”看成与“富与贵”一样的东西,都是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的: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贫与贱”既然是人们“所恶”的,怎么可能不择手段得到它呢(不以其道得之)?那不是有病吗?我看古往今来,除了孔子的两个好学生颜回和原宪能做这一点,谁也不会自觉去追求“贫与贱”。因此,更加符合人性的说法应该是: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孔子的答案就是针对鲁哀公的问题:“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信服?”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置于斜曲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了;如果把斜曲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孔子的话就是如何安排官员,显然与樊迟的问题对不上号。可见,因为经常有人问问题,孔子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问题库和答案库,有时候不免产生错配现象,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用于另外一个问题。樊迟更是一头雾水,也不敢再往下问了,只好出去问他的同学子夏,子夏又云里雾里给他解释了一通。樊迟是个很认真的学生,凡事都要弄个明白,他一定很失望,否则就不会提出改学农业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