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世人对孔子的十大误解(2):有教无类
(2016-02-24 12:28:21)
标签:
转载 |
“有教无类”是一个成语,受中学以上教育的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不论贤愚贵贱,都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的这句话,孤零零的,子曰:“有教无类。”前后内容都与教育无关,没有上下文。问题是,这是孔子原来的意思吗?
易中天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1]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学界普遍搞不懂“有”在这里的意思,所以你翻开词典,就会看到:有,词头,无义。语言中是不存在没有意思的词语的,否则,我们吃多了,干吗去说它。上面第一个例子的意思是,一位男士晚上起来看天空,发现启明星已经亮了。第二个例子则是说,女子出嫁了,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很明显,只有出嫁的行为已经完成,才有愿父母兄弟的结果。
其实,“有”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作完成的用法也见于《论语》。例如,这句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有闻”就是听到了什么,“唯恐有闻”就是担心再听到了什么。又如,颜回死时,孔子哭得非常悲痛,旁边的人劝孔子:“您太悲痛了(子恸矣)。”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颜渊》)!”“有恸乎”就是说“太悲痛了吗?”那时候“有”的一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这样,“有教无类”中的“有教”,准确意思是,“已经教育了”,或者说“教育的行为已经完成了”。那么,“无类”自然是教育的结果,不可能是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
通过教育消除差别,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么,如何评价它呢?易中天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因此,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一点也不过分。
我的问题是,教育能做到这一点吗?应该做到这一点吗?
首先,教育做不到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智、愚、贤、不肖,是人之天性。教育只能拉大这种差距,不会缩小这种差距。读书关键在悟性,一个天生愚笨的人,通过教育可以变得聪明一些,在知识上有所进步;那么一个天资聪慧者,会更加聪明,进步会更快。两者之间的距离只会拉大,不会缩小。拿体能为例,李宁没有学体操之前,在自由体操上可能翻一圈,我则一圈翻不了,我们天生的差距只有一圈;进入体校以后,我以断胳膊瘸腿的代价学会翻一圈,李宁可以腾空三圈半落地纹丝不动,我们的差距变成了两圈半。如果一个体校让我和李宁“无类”了,变得一样了,则只能对我拔苗助长,对李宁也要胳膊腿上缀四个铁锤。这个学校一定存在着严重的教育问题,绝对不可能培养出“体操王子”。其他学科的教育也是如此。
其次,教育也不应该把人都培养得一模一样 。教育应该让每个人的个性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个性化教育。同时,社会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只有培养不同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孔子是如何在他的教育实践中贯彻他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呢?那就是截长补短,压高拉低。
《论语·先进》记载,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马上就执行吗?”孔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就做呢?”冉有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则说:“听到了马上去做。”一旁的公西华则一头雾水,问老师为何同样的问题,回答如此不一样呢?孔子解释道:“阿求呀,性格退缩,所以要鼓励他;阿由啊,争强好胜,所以要压一压他。”
“过犹不及”这个成语也出自《论语》,它与有教无类密切相关。一次子贡问:“阿师(子张)和阿商(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师呢,过了;商呢,不够。”子贡说:“那么是不是阿师好一些吗?”孔子的回答为“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在孔子看来,过了和不够,是一样不好的。
孔子所追求的“有教无类”,不光是性格都一样,能力都一样,而且专业知识也都要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樊迟要学农业,孔子才那么生气的一个理由。孔子的理想就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政治、伦理方面的人才。
“有教无类“的政治思想,也有它的积极的一面。就是现在所说的公民化教育,每一个公民都要接受一定的必要的知识训练。特别是进入社会大生产时代,每个工人都应该掌握同样的技能,让他们接受同样的训练。
然而,“有教无类”也有它负面的影响,与个性化教育背道而驰,限制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压制个性,并不是我无端给孔子加上得一条罪状。他以身作则,杜绝四种毛病: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抱着为圣人讳的态度,孔子所杜绝的自然都是些不好的东西:不凭空想象,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些消极词语,诸如“凭空”呀,“绝对”呀,“固执”呀,都是后世的学者加上去的。
易中天先生是这样评说上面一段话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就是因为颜回有悟性。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叫意、必、固、我(《论语·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悟性,一根筋,认死理,画地为牢,还死不开窍。
假如我们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孔子的原话应该是:不要有想象力(毋意),不要太相信自己(毋必),不要坚持己见(毋固),不要保持个性(毋我)。
现在马上看出问题。孔子要杜绝的四点,正是个性化教育应该提倡的,也是创新性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几千年来,中国教育所缺乏的,所应该深刻反省的地方,就出在儒家的这一教育思想。
做到上述四点的学生,自然好管理。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就是遵守这些纪律的模范,从来不讲老师没有说过的话,从来不下肯定的判断,从来不提自己的观点,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还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夫子除了崇拜,还是崇拜。听夫子的讲话,没有不专心的;听了夫子的讲话,没有不高兴的。所以得到夫子像唱咏叹调式地称赞:“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反面典型宰予,处处违背上述四条。《论语·八佾》记载,一次鲁哀公问宰予,祭祀土地神的牌位用什么木料。宰予答道:“周人以栗木,目的是让老百姓战栗。”这个解释不一定科学,但是够有想象力的吧?然而,得到老师的则是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在为父母服丧问题上,最能体现宰予独立思考精神的,老师坚持三年,他则说一年就够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修礼,不习乐,就会礼坏乐崩,而且还要春种秋收,人们要吃饭。这是我们在《论语》中看到的唯一次弟子提出与老师唱反调,孔子一听就来了气,问“这样做于你心安吗?”可爱的宰予只回答了一字:“安!”转身就走了。结果,宰予被老师骂为垃圾,“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中国几千年来,太多的是颜回这样的乖乖孩,太少的是宰予这样具有独立思考精神、敢于坚持己见的学生。
中国与西方教育的显着差别在于:中国教育,有教无类;西方教育,有教有类。这也反映在日常语言表达上。美国老师夸一个学生优秀,常说“You are special”,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那就成了批评人的了:“你很特殊”,“你跟别人不一样”,“你很另类”,等等。谁听了这话都不会高兴。
美国没有教育部,大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每个学校可以独立地发展自己,每个老师可以独立决定教学内容,每个学生可以独立设计自己的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使得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在中国人看来,孩子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是给老师学的。经常可以听到不少家长给孩子讲,“你给我考个双百分(数学和语文),我给你奖励个什么什么”;老师给学生讲,“你把作业给我按时交来”。很多很多的“给我”,“给我”,久而久之,学生救忘了学习是为了自己。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的歌名,也蕴含着东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差别:中文的歌名是《我和你》,英文的歌名则是“You and me”, 顺序恰好颠倒。我们的教育是“我和你”,这里的“我”就是我们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领导者、管理者,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这些是第一位的。而“你”则是学生,受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则是第二位的。西方则正好跟我们的相反。
教育的理念,决定教育的成效和人才的培养。儒家教育中的“有教无类”,值得我们认真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