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日本文化的大圣人
(2013-12-21 17:15:23)
标签:
孔教致日本文化根本大圣学术精神教育 |
分类: 哲学 |
孔子这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圣贤,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亚洲特别是东亚曾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兴亚与脱亚的历史波涛中,日本的思想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位曾有过“浮海之叹”的孔子的呢?那些波光剑影仿佛都映上了孔子的脸庞,并幻化出种种不同的孔子形象。每念及此总不由得使人感叹历史的沧桑。
一
在日本的历史上,孔子作为文明的使者备受推崇,其《论语》甚至被奉为“最上至极”的“宇宙第一书”,“读论语而不知论语”成了日本的一句谚语,用来讽刺那些死抠书本而不懂得实际运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人。在近代以前,即使是与儒学相对的国学者,他们虽然对儒学有种种非议,但对孔子的尊崇依然不容置否。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孔子的意义开始发生变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传统的对孔子形象的完整偶象式崇拜向多元化、流俗化的孔子观转化。明治维新之后“文明开化”成为一时的风尚,“人人竟讲欧美之学,户户争读英法之书”,各种新思潮蜂涌而至,有席卷整个日本之势,福泽谕吉的《脱亚论》(1885年发表)可视为这一潮流的代表。在各种西方思潮的视野中,孔子的形象自然各有不同,而且从整体上说已经今非昔比。与此同时,各种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兴亚”思想也在潜滋暗长,不断壮大,如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1893年出版)即是一个典型。但这时传统思想的复兴也是处于“求知识于世界”的大的历史背景之中,不可能丝毫不受到近代学术精神的影响。即使是儒学思想家,他们对孔子的理解和把握也常常只是侧重于某一方面。而且新旧思想往往交织混在,再加上各种不断变化的历史因素,孔子的形象愈益复杂化,对孔子的评说就如同群盲说象显得扑朔迷离。[2]但是,不管哪种思想流派,孔子都是他们共同的话题,从各自不同的孔子观甚至可以窥见其思想的全豹。总而言之,近代日本的孔子观是随着其儒学观,中国观和亚洲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第二,力图对孔子的历史意义作客观的分析。对研究对象作冷静的、理智的分析是近代学术精神的根本要求。在西方思想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传统思想也逐渐步入近代学术轨道,传统的“汉学”与中国研究也不例外。[3]就是说不仅种种欧化思想力图从自己的思想立场出发以理性的态度来批评儒学与孔子的是非曲直,就是以传统学术为研究对象的进步学者也十分注意文献或思想方面的考证与疏理。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是他们的共同理想。
第三,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孔子的象征意义不可忽视。欧化论者往往把孔子作为保守的、过时的、妨碍精神自由的靶子来批判。而有些儒学者则又把孔子之教奉为儒教的精髓来颂扬,在东方传统思想文化领域,孔子是儒学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孔子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由于孔子的这种象征意义,不同的孔子观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儒学观,而且可以看出其对东西文化的不同态度。
第四,孔子的现实意义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孔子的“仁义忠孝”对近代日本的世道人心的确起到过积极的提携作用,“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写进了《教学大旨》(1879年)。另一方面孔子之教也曾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成为美化侵略战争和实现“国际亲善”的重要文化工具。有诗为证:“谁能螳斧抗神兵,赫赫皇威镇两京。奋武修文宣德化,复兴孔教致升平。”[
一
前一篇: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
后一篇:猴子的毕业典礼,竟然比人还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