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孔子的内心永远风和日丽?
(2012-11-28 08:34:27)
标签:
何孔子个人连上孔子再老者教育 |
分类: 教育 |
知天命?
孔子平日谦恭。应对世人,他温良恭俭让;对于上天,他柔巽温婉。自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又道,“不怨天,不尤人”。如此寅畏,如此温婉,真是恂恂然君子人也!这么一派柔顺,正是他在《系辞》里说的,“后天而奉天时”。
然而,孔子另有一面。他是个峻烈之人。夹谷之会,齐国存心羞辱,以优倡侏儒戏侮鲁君;孔子一看,不仅厉声喝止,更马上奏请诛杀,结果,“有司加法焉”,当下,那优倡侏儒,“手足异处”。这半点不客气也带着杀气的孔子,日后还在匡地受围,众弟子信心动摇,惊慌疑惧,他老先生则高声言道,“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这话当然有些自壮胆气,但其实更透着孔子的自信与气魄;其严峻与强悍,似乎,连上天,都得让他三分。这样的孔子,则是《系辞》里另说的,“先天而天弗违”。
一个人既知“后天而奉天时”,又能“先天而天弗违”;对于上天,既听话,又反逆;此之谓,知天命。
知天命的孔子,游嬉于天人,婉顺而峻烈。因此,他最知礼,却屡屡犯礼。他受学生爱戴,又常被学生质疑。他无可,又无不可。他满身挫折,却也最有成就。周游列国十余载,诸侯想用他,却又忌惮他。南子喜欢他,弟子却因此不满他。孔子曾一身富贵,也曾累累然若丧家之犬。华北大地的漫天黄沙中,他虽仆仆风尘,却沿途仍多有言笑。他屡遭险厄,几度生命之危,也还弦歌不辍。这一路上,有人笑他,有人劝他,有人心疼他。但是,最了解他的,或许,正是那乡野处的高人,那位“晨门”。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话其实淡然。孔子再怎么明知不可却偏为之,又怎么明知故犯,以他此等清朗之人,在内心深处,终无世俗想像的那么悲苦,也没有那么沉重。以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以他为人之松沉宽豁,更不可能会有后儒常犯的那种拗执。是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前头的路,果真迢遥;这位五六十的老者,尽管眼前多有晦暗,多有迷濛,但在他的心头,终究有着最根柢的风日和暖,更有着最广阔的,天清地宁。这才是孔子。自《儒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