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并重,任途光荣
学思并重,利于理解;
学思并重,近于实践;
学思并重,便于知行;
学思并重,易于成全。
——新说《论语》
如果不用心思考,即使再用功学习,也不能成为活的知识;假如只顾沉迷于思索,而不吸收先人的智慧财产,则会陷入独善。
治学过程中,的确不能囫囵吞枣,要开动脑筋边读边思考,否则这些知识根本不能融入你心,充其量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片段文字罢了。所以读书时,要有追本溯源、求真求实的积极态度,继而多方推衍,审慎比较,才能融会贯通有所收获。相反,若只是空想,不去学习别人发掘的知识经验,那会使眼光过于狭隘,就算自己有再好的见解,也不敷现实的人生使用。
学,就是向外吸收知识来营养自己。这一点很重要。多少农家子弟,人很聪明,天赋并不差,但受教育少,躬耕垄亩,一辈子为农夫。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因为生长环境不好,学习条件差,致使发展受到限制,一生都被耽误了。这些都是很可惜的。人有天赋,也有读书的条件,但年轻不懂事,不知高低深浅,依仗自己那点才华,以为可以白手起家打半个天下出来,把很多时间都用在自己的空想、“创作”上,到头来,一事无成。在大学里,就有些学生,崇尚“灵气”,埋头向内心搜索,苦思、妄臆,把极好的读书求学条件放过了。
著名经济学家赵靖教授在1995年北大经济学院举办的欢迎博士生入学的座谈会上指出,“仲尼弟子三千,贤能者七十二”,用今天的话讲好比是培养了三千个本科生,七十二个硕士生,最好的十几个人差不多相当于博士生了。孔夫子确实伟大,别的不论,只说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这一路上吃喝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只这一点,目前的老师有哪个敢说能做到像孔夫子这样的。开门办学当然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有条件的同学个个都应该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但这需要大量金钱啊!别人不敢做的事,孔夫子为什么敢?他曾经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代理宰相,是当时的知名政治家,社会影响力大,再加上大学者的名声,走到哪里往往少不了有人提供赞助。此外,孔夫子还有一个善于经商的学生——子贡,子贡是当时数得着的大商人,对孔夫子的办学提供了大量赞助。由于财政支持没有问题,孔夫子才得以周游列国十四年,用现在的话讲叫全世界周游。在某种程度上,孔夫子办的国际流动大学,他走到哪里,学校就开在哪里,就在哪里招收学生,自然新思想的火花也就传播到哪里,因为孔夫子的学校开放性很强。
有一种说法,认为孔夫子是落后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一个代表旧的、落后阶级的利益,坚决反对新兴势力成长的思想家,竟能被后者奉为最能反映其利益的思想导师,这在逻辑上是解释不通的。在我看来,孔夫子一生的所作所为,包括大量培养学生,都是顺应时代趋势,迎接时代挑战,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的。在孔夫子之前,什么人被称为君子、贵族?孔夫子把它改变了,认为只有那些品德好、有学问、有修养、有能力,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人才叫君子,按照孔子为君子重新下的定义,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条件不是血统的出身,而是品德、学问和能力。孔夫子之所以倾心办学,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增减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大量君子——未来社会的领导人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