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世本》《史记》孔子世家谱世界孔子协会亚洲儒商联合会 |
分类: 教育 |
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者,在周朝春秋那个诸子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年代,曾经拥有不少追随者,可惜始终未受到掌权者的信任和重用,不能以现实政绩来实践儒家的政治理论。五百年后,汉武帝采纳儒者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言,于是儒家独占两千年的言论市场。而孔夫子身后的『素王」荣宠,来自儒家学者的圣化孔子,且受到历代帝王肯定,使孔子终于走上人格神的最高地位。
但是汉朝的历史学家想要追溯五百年前的历史记载,却陷入困局,因为保留下来的资料遭遇秦火之厄,造成典籍记载缺漏及互相矛盾之处,所在多有,使得后代学者各据一说,互相争辩,莫衷一是,关于孔子的生日,就是一个两千年解不开的谜团。
一、孔子生卒年考证
关于孔子生年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主张的鲁襄公二十二年说(见《史记·孔子世家》、《鲁世家》、《十二诸侯年表》),二是《榖梁传》、《公羊传》记载的鲁襄公二十一年说。两说相差一年,这一年之差,却使后世学者聚讼纷纭,两千年无法定论。据钱穆先生统计,历史上取前说的学者有杜预《左传注》、陆德明《左氏音义》、苏辙《古史》、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郑樵《通志》、朱熹《论语序语》、吕祖谦《大事记》、罗泌《路史余论》、金履祥《通鉴前编》、薛应旗《四书人物考》、夏洪基《孔子年谱》、黄宗羲《南雷文约》、万斯大《礼记偶笺》、马驌《绎史孔子年谱》、阎若璩《困学纪闻笺》、《潜丘札记》、梁玉绳《古今人表考》、《史记质疑》等;而取后说者则有贾逵《左氏解诂》、服虔《左氏传解谊》、何休《公羊解诂》、王钦若《册府元龟》、胡安国《春秋传》、黄震《黄氏日钞》、马端临《文献通考》、胡广《四书大全》、崔述《洙泗考信录》、江永《乡党图考》、《孔子年谱》、《群经补义》及钱大昕《养新录》、《三史拾遗》等(见钱穆《孔子生年考》,《先秦诸子系年》第一页,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版)。
有些学者采用调和立场,进行了多方解说,如司马贞《孔子世家》索隐说:「今以为二十二年,盖以周正十一月属明年,故误也。」司马贞认为《榖梁传》所记的「冬十月庚子,孔子生」,用的是夏历,周历比夏历早两个月,因此按照周正,十月当属于明年,所以《史记》就往后推了一年,记在襄公二十二年了。但有学者对此提出疑义,认为《春秋》中的成、襄、昭、定、哀用的都是周正,「周正建子,十一月乃今之九月,安得属明年耶?」(狄子奇《孔子编年》卷一)认为司马贞的说法并无根据。
有监于此,近代学者对孔子生年问题不再做过多纠缠,而直接采取《史记》司马迁之说。钱穆先生甚至认为对孔子生年「详考确论,不徒不可能,抑且无所用」(见前引书)。
二、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决策
据已故台湾师大国文系程发轫教授统计,自汉代至清代的学者,主张公、榖说者,有三十四人,主张史记世本说者,有五十五人。
民国三十九年八月,国民政府迁台后,首次纪念孔子诞辰,程发轫教授向教育部建议就夏正推算国历,以便集会庆祝孔诞。民国四十年六月十二日,中央党部秘书长张其昀先生,邀集有关单位,教育部、内政部及高平子先生、董作宾先生暨程发轫教授等人会谈,展开一场精采论述。
程发轫教授说明:「唐宋以后族谱之学行世,宋元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年,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翰撰《孔氏族谱》,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孔子四十七世孙孔传撰《孔氏祖庭记》,都依据世本所载,鲁襄公二十二年周正十月二十七日,即夏正八月二十七日,庚子孔子生,八百余年沿用不改,现应就夏正推算国历为九月二十八日。」
董作宾先生认为:「依据春秋公、穀两传,古人说信史不如信传,信传不如信经,考证古籍应以经传为是,所以采公、榖说,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而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无庚子日之干支,《春秋穀梁传》又比《春秋公羊传》更正确,所以孔子较之世本史记说,早生一年,世本失传已久,公、穀经传,昭昭在人耳目,足资参证。」
高平子先生为历法专家,主张:「仍用夏正,即每年夏正八月二十七日为孔诞,不必换算国历,正如耶稣复活节在每年春分日曜本日,春分后第一个日曜日举行,事同一例。」
程发轫教授再说明:「《世本》十五篇,见于《汉书》艺文志及《太平御览》,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称《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自出,为《史记》所本,孔广牧氏谓,考春秋之世,《世本》之功,同于内外传,以其信而有征也,孔子诞辰应依据《世本》,定为襄公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庚子,则可免前说诸误,而自宋以后沿用不变,盖有所本也。」
于是订定国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孔诞日,又称为教师节.
三、孔氏家族的记载
清康熙二十三年,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编修《孔子世家谱》的年表记载:「一岁己酉月,周灵王二十年,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乙亥二十一日,庚子甲申时生。」孔尚任强调,「按宋濂《生卒辩》曰,公羊传载襄公二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孔子生,穀梁氏说年与日同于公羊,而谓十月孔子生,则与公羊实差一月,司马迁著孔子世家谓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则与公穀实差一岁,日虽与公羊同,而月则与穀梁异,窃意群言淆乱折诸经,经无明文考诸传,信传不犹愈于信史乎,公穀二氏,传经之家也,去孔子时未远,当有讲师以次相授,故孔子生年从公穀作二十一年己酉为是,然以春秋长历考之,二十一年十一月无庚子,庚子十月之二十一日,孔子所生之月,当从穀梁氏作十月或日,周之十月即今之八月,是又不然,盖三代虽异建而月则未尝改,孔子作春秋,行夏时为万世法,不过截子丑两月于前岁之终耳,月固不之改也,否则春入于夏,夏入于秋,错乱而不成岁矣,周之十月即今建亥之十月以己酉推之当为乙亥,故谓孔子享年七十四岁,其生庚在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十月乙亥二十一日庚子甲申时,为得其真,其说近理,今从之。」
孔尚任采取宋濂的说法,而一举否定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之说,王肃《孔子家语》及《曲阜县志》,《阙里志》,《孔丛子》等书的认定,可说是石破天惊之举,但是《孔子世家谱》只在家族内流传,所以学术界没有任何反响。国民政府公布的孔子生日,遂依据台湾师大国文系程发轫教授建议「周正建子,十一月乃今之九月」,而把日期订在阳历九月二十八日,与孔尚任编修的家谱差一个月,但是孔家既未提出异议,也就无人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