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魏晋日本大自然超灵美学教育 |
分类: 教育 |
日本人的自然观
对于日本人来说,自古以来,大自然就是彻底地施与人类恩惠和快乐,而决不是与人间对立的残酷的事物。这是因为日本地处温带湿润的地域,气候条件温和,从绳文时代以来,对以采集、渔业为生的狩猎社会及后来的以稻稷为中心的农耕社会而言,大自然带来了生物的繁殖和果实。
在日本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里,人们祖祖辈辈与大自然共同生息,相依为命,因此,将自然与自身融为一体的感情,始终贯穿于哲学、思想、宗教等一切精神活动之中。
这种对大自然的亲近,以及自身与大自然的一体化,进一步产生了热爱大自然和讴歌现世、肯定现实的思考方法。例如,指责英美是“鬼畜”而发动太平洋战争,战败后又毫无抵抗地全盘接受了美国文化,这种“顺从强者”的现实精神就是一种植根于亲近自然的日本式精神。
日本的宗教如果不讴歌现世利益就不能赢得教徒,这一情况也被认为是日本人肯定现实的一种表现。
●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再现
另一方面,由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微妙变化,在农耕社会里成为播种、生产、收获等的兆候。日本人对大自然这种推移进行细致地观察,逐渐培育了那种被称为“闻松涛之音,赏虫鸟之声”的对大自然的敏锐的感觉,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和生活习惯。
在西方绘画中,17实际风景画开始以独立的主题出现;而在日本,被叫做山水画的风景画则早自12世纪的镰仓时代起就是常见的主题了。这同起源于魏晋六朝的中国山水画相隔了约八九个世纪。
在中国,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发端于魏晋,兴旺于隋唐,而到了五代北宋,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本文学上也是如此,大自然往往是最重要的主题,特别是和歌和俳句,歌唱花鸟风月,俳句里表达的对四季的感受,显示出要将大自然包容到文学那个小世界里去的架势。
日本人的自然观因佛教的无常感而强化,尤其是与禅宗的思想关系密切,从而产生了幽玄、超灵、空寂的境界。在茶道、花道和庭园中,作为人工的极致是据实地、没有装饰地再现大自然。
这样的想法不只是表现在艺术上,也反映在武士道方面。在后来被运动化的剑道、柔道、空手道等方面,其技术和力量的内在奥秘也是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以发挥其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日本人的美学意识
在日本人美学意识的深层,时时刻刻保持着与自然的一体感,存在着佛教的诸行无常的思维。但是,依据时代的氛围,日本人表现出的美学意识也不一样。
●多愁善感
日本人吸取并消化中国文化的影响,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是平安时代。这个时代居支配地位的美学意识是“多愁善感”,即所谓在一切事物中见到虚幻无定的东西后,心里产生的一种感觉状态,反映这种浓厚色彩的,是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文学世界。
●“超灵”和“空寂”
这是在结束战国之乱、恢复心灵稳定的时代里,重新获得力量的平民阶层所具有的美学意识。“超灵”是在茶道中产生的美学意识,指在不卑不亢的朴素之中隐藏着丰富而静谧的情感。
以千利休为首的一代茶道宗师们,就是在一支野花或日常生活用品中发现了美。“空寂”是在以松尾芭蕉为首所创作的俳句世界里被确定的美学意识,指清静而孤高的心境。“超灵”和“空寂”都是达到悟禅境地的精神支柱。
●“纯粹”
这是在江户时代平民阶层确立的美学意识,指淡泊、豪放、深思熟虑。在“纯粹”里,有三个条件:始终如一、婀娜、机灵。始终如一是指坚持贯彻自己的想法;婀娜是讲高雅的气质;机灵则是说贯通人生表里的幽默程度。
●盒饭盒里的美学意识
荣久庵宪司把这种被近代文明所调和的、在现代开花的传统的美学意识说成是“盒饭盒里的美学意识”。盒饭盒里一点一点地放入了饭和煮的、烧的、渍的各种各样带色彩的菜。每一种材料都非常普通,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和谐的美紧凑地放入了狭小的饭盒里面。
这中间显现出“超灵”、“空寂”的精神,给人的美感和味觉也非常舒服。如今,这种盒饭盒式的美学意识到处存在,尤其是在五花八门的日本产品之中,例如在世界市场上备受欢迎的高性能汽车,图案设计精巧的家庭电器制品、摩托车和小汽车等;贴切地说,它更存在于目前领导世界潮流的日本大规模集成电路极微小的世界的根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