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孔夫子论语》,1910年出版,布面精装大32开,好纸246页,卷首铜版纸图1幅。这就是西方第一本《论语》,他的编译者就是我的母校创始人尉礼贤。
尉礼贤(1873-1930)德国汉学家,原名理查德·威廉,来中国后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他出自德国劳动阶层家庭,在大学和神学院学习结业后任教会牧师。
1899年开始定居青岛,致力于孔子文化对西方的传播,学习孔子,从事教育事业,1900年,在青岛办从《论语》起名而来的“礼贤书院”。
尉礼贤来中国青岛传教,为基督教同善会牧师,在华时间长达22年之久。在这期间,他除传教事宜外,致力于创办学校和医院,热衷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
礼贤书院,最初选址在胶州路和易州路路口处,因当时嫌校舍太小又过于简陋,后来就迁到了小鲍岛山(即现在的上海路7号)做为新建校舍。新校舍院落宽敞,可以容纳200多学生,比原址有了很大改观。
尉礼贤虽为德国人,他早年来中国传教,精通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是德国殖民者最先侵华的派遣者之一。尉礼贤却成了我的祖先的徒弟,追随孔子,自称自己是“孔夫子的传道士”,他创办了一个“尊孔文化”,他时常以孔子比拟耶稣,大力宣扬孔孟之道,他还经常亲赴曲阜拜谒孔庙和孔子墓,邀请在青岛的清朝遗老遗少主持“尊孔文化”,广泛结交当时中国社会上的上流人士。
1914年,尉礼贤组织尊孔文社,弘扬儒家文化,在“尊孔文祀”内建起藏书楼,这座藏书楼自然就成了青岛的第一座图书馆,后改为鲁迅礼堂,现已被拆除。
尉礼贤不仅尊孔,宣传孔孟之道,极力推崇尊孔文化,他还与崂山的僧人道士交往甚密,为此崂山下清宫的道士还曾经敬送他一幅“化雨东陲”的绣匾。
在这里我想着重提一下,青岛著名建筑设计师刘铨法,他与青岛九中的渊源。他1904年考入青岛礼贤书院,1915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同济大学,从同济大学毕业后,1923年聘请他担任了礼贤书院的校长,在这个职务上一干就是30年,而且从不拿一分钱奉禄,实在难能可贵。他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建筑设计养家糊口。
1914年,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对中国的国土垂涎已久,强行派兵侵占了青岛,青岛相继沦陷于德、日、美侵略者的魔爪之中。由于当时德国人在青岛创办的德华大学等学校已经停办,又因礼贤书院是由瑞士参加的同善教会所主办,才得以继续开办,并于1934年改名为礼贤中学。1923年,刘铨法担任礼贤书院校长一职时,尉礼贤已回到德国,当时在青的很多德国人想让礼贤书院改成一个医药学的专科学校,刘铨法坚决反对,他力排众议,坚持将礼贤书院做为建筑工程专业的学校直到青岛解放。刘铨法在青岛留下了不少设计精妙的建筑作品,像鱼山路上的万字会(市图书馆前身),现中山路上的中国银行等都是在他主持下参与设计的。1953年,刘铨法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同时,在20年代他为中国建筑业的改革做出过巨大贡献,他改革了木制梁作为建筑支撑体的老办法,特别是过去宫廷建筑上的飞檐,都必须用木料完成。在青岛,他率先将钢筋、水泥和沙子作为结合体用于万字会建筑中,开创了这一专利技术的先河,为国家和后代节省了大量木材,可谓功德无量!
1942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两国在青岛开办的学校,通通被日本帝国主义收缴,私立的学校中,只有礼贤中学是一所唯一没有被收缴的学校。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日本和德国都成为战败国。礼贤中学因有瑞士人投资主办,始终没有被收缴,得以继续保留,直到青岛解放。解放后,青岛市教育局对青岛的中学统一进行编制,礼贤中学就被定名为青岛九中至今。
礼贤书院始建于1900年,最初选址在胶州路和易州路路口处,因当时嫌校舍太小又过于简陋,后来就迁到了小鲍岛山(即现在的上海路7号)做为新建校舍。新校舍院落宽敞,可以容纳200多学生,比原址有了很大改观。
尉礼贤是德国人,他早年来中国传教,精通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是德国殖民者最先侵华的派遣者之一。尉礼贤还创办了一个“尊孔文化”,他时常以孔子比拟耶稣,大力宣扬孔孟之道,他还经常亲赴曲阜拜谒孔庙和孔子墓,邀请在青岛的清朝遗老遗少主持“尊孔文化”,广泛结交当时中国社会上的上流人士。1914年,尉礼贤又在“尊孔文祀”内建起藏书楼,这座藏书楼自然就成了青岛的第一座图书馆,后改为鲁迅礼堂,现已被拆除。尉礼贤不仅尊孔,宣传孔孟之道,极力推崇尊孔文化,他还与崂山的僧人道士交往甚密,为此崂山下清宫的道士还曾经敬送他一幅“化雨东陲”的绣匾。
在这里我想着重提一下,青岛著名建筑设计师刘铨法,他与青岛九中的渊源。他1904年考入青岛礼贤书院,1915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同济大学,从同济大学毕业后,1923年聘请他担任了礼贤书院的校长,在这个职务上一干就是30年,而且从不拿一分钱奉禄,实在难能可贵。他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建筑设计养家糊口。
1914年,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对中国的国土垂涎已久,强行派兵侵占了青岛,青岛相继沦陷于德、日、美侵略者的魔爪之中。由于当时德国人在青岛创办的德华大学等学校已经停办,又因礼贤书院是由瑞士参加的同善教会所主办,才得以继续开办,并于1934年改名为礼贤中学。
1923年,刘铨法担任礼贤书院校长一职时,尉礼贤已回到德国,当时在青的很多德国人想让礼贤书院改成一个医药学的专科学校,刘铨法坚决反对,他力排众议,坚持将礼贤书院做为建筑工程专业的学校直到青岛解放。刘铨法在青岛留下了不少设计精妙的建筑作品,像鱼山路上的万字会(市图书馆前身),现中山路上的中国银行等都是在他主持下参与设计的。
1953年,刘铨法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同时,在20年代他为中国建筑业的改革做出过巨大贡献,他改革了木制梁作为建筑支撑体的老办法,特别是过去宫廷建筑上的飞檐,都必须用木料完成。在青岛,他率先将钢筋、水泥和沙子作为结合体用于万字会建筑中,开创了这一专利技术的先河,为国家和后代节省了大量木材,可谓功德无量!
1942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两国在青岛开办的学校,通通被日本帝国主义收缴,私立的学校中,只有礼贤中学是一所唯一没有被收缴的学校。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日本和德国都成为战败国。礼贤中学因有瑞士人投资主办,始终没有被收缴,得以继续保留,直到青岛解放。解放后,青岛市教育局对青岛的中学统一进行编制,礼贤中学就被定名为青岛九中至今。
1921年尉礼贤返回德国,次年再度来华,任德同驻华使馆文化官员,后又应蔡元培校长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1924年底,尉礼贤回到故国,为播扬中国文化四处奔波,于1925年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创建了德国第一所中国学院,担任该院院长,以此为基地,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弘扬中国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1年3月1日,尉礼贤卒于图宾根,逝年57岁。
1898年,胶澳德总督府成立学务委员会。次年尉礼贤提议办一所师范学堂为蒙养学堂培养师资,得到允准。他在寓所办起德文学堂。1901年基督教同善会创办礼贤书院,他任监督,同时开办了同善医院。1903年礼贤书院建成新校舍,实行“中西结合”教育方针,前后毕业学生不下千余人。1904年尉礼贤建议中德政府合办青岛特别高等学堂,1909年学校建成。他还受同善会委托办了女子学校美懿书院。
尉礼贤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孔子经典和中国典籍的传播。他翻译了《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家语》《礼记》等涉及到儒道德中国古典精华。在西方,许多关于中国古典文集都是通过尉礼贤的的文版本而流传开来的。也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对西方传播第一人。
百年前,在礼贤书院内创办了尊孔文社即藏书楼,藏书达3万余册,涉及各类中外图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经籍为主。
尉礼贤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钦服,长期认真研读中国经籍,与康有为、劳乃宣等中国学者切磋,成为一有作为的汉学家,他将《论语》、《易经》等译为德文出版,他还撰写了《实用中国常识》、《中国之灵魂》等研究中国文化的专著。尉礼贤在著作中肯定料章太炎、梁启超、孙中山等改革家的贡献,相信“中国文化智慧可以被裨益今世”。
尉礼贤在中国生活20多年,在青岛度过他旅华生活的重要时期,他热心办学办医院,学习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礼贤中学创办至今100年间,培养出一大批建筑方面的专家,这些人已成为青岛市建筑、规划方面的专家和顶梁柱,有的去了海外,多有建树。同时,也培育出许多文化名人,活跃在当代文坛,还有的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今天的九中其规模与创办之初已不能同日而语。沧海巨变,青岛九中正在彰显着外语特色的教育之路上焕发出新的青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