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周游列国时的那些事儿

(2010-06-27 00:31:56)
标签:

周游列国

天厌

贤名

孔子

河南

孔健祥林

巨龙新闻

分类: 文化

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几件事

(一)离鲁十四载,去过几国,见过几君

不论是否了解孔子生平,大都知有周游列国之事。

孔子生于春秋时代,周室式微,各地诸侯分疆立国,大小不下数十。一般理解:多以为既曰周游,必是奔波跋涉,遍历诸国,求仕未成,志不得伸。甚至惶惶不可终日,累累若丧家之犬。连司马迁也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实际上,根据文献记载,孔子真正到过的只有卫、曹、宋、郑、陈、蔡等六国,此外经过和暂留的有匡、蒲、负函(今河南信阳、楚采邑)等。在这14年里前后有5年在卫,3年在陈,其余时间或在路上,或对那另外几国作短暂的访问。他去负函是专为访问驻守负函、颇具贤名的出国大夫叶公。去后与之论政,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所见国君也不多,约计6位,且均不得重用。在68岁时才因季康子派人礼聘而返鲁,结束了在外流浪的生活。

我们经常说孔子周游列国,经历艰险,到处碰壁,似是一事无成。其实,他在访问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例如:

孔子周游的目的不仅是单纯为了求仕,而且是借此机会寻求史迹、调查社会、了解民情,增长知识,从各种不同遭遇中多闻、多问、多见、多识。

孔子虽然本身未得重用,但其随行弟子如子路、高柴、宓子贱、冉求、子贡等都在不同国家担任了不同职位,实际上也间接地实现了孔子的部分政治主张。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经过周游,深入大众,发展了“仁”的更新内容,加强了社会大同的概念,逐渐完善了“仁”的学说。

在周游过程中以整个社会为课堂,随地取材、边走边学、游历践行、磨炼意志,提高了对一些事务的实际认识和实践本领。

孔子周游列国,走走停停,虽历时14年,行程不过千里方圆,并未超越当今山东、河南两省的范围。但是在当时交通条件不便,艰险备尝的环境下,坚持不懈,矢志不移,其奋斗自强的精神令人不胜钦佩。尤其弟子从游者不下数十人,竟能背井离乡追随不舍,这种师生之至情,在今天更是难以想象。

(二)子见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传有干预朝政、行为不检之嫌,名声不好。孔子到卫次年,南子慕孔子盛名,表示愿见孔子。孔子先是婉谢,后来因身既在卫,不便过于推托就入宫见她,中隔珠帘,相互行礼,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因子路对孔子去见这位名声不好的南子,很不高兴,可能发了点牢骚或说了些气话,于是在《论语·雍也》中有一段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过来不久,孔子因灵公与夫人同车,使自己为次乘随行,招摇过市,孔子以为耻,批评卫灵公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愤而离卫。

1928年林语堂先生编写了一出历史独幕剧《子见南子》,发表于《奔流》一卷六期,这正为肆意丑陋孔者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次年,曲阜第二师范师生将之妄加改编,使成讽刺喜剧,加紧排练,广事宣传,于68日晚借举行家长游艺会公演于该校礼堂。剧中孔子在南子面前,唯唯诺诺,对南子所唱“桑中”之曲,听得神魂颠倒,丑态百出,并且说了一些很不文雅的话,然后对子路指天誓日,自我表白,为此引起孔族不满,以“孔氏六十族人”名义为文控告二师师生“侮辱祖宗孔子”。后经国民政府派员调查处理,结果将校长宋还吾撤职,开除了两个担任男女主角的学生。经此一番风波,成为遍传全国的重大新闻。鲁迅评之为这是“强宗大姓”的完全胜利。

孔子生前绝对想不到他迫于形势去见了一趟南子,竟在2500年后引起如许麻烦。其实既是倡言反封建,何应诋毁男女相见。当时孔子已是56岁的老头子,南子纵是年少貌美,既相见于宫室,也不必一定要被弄得色授神迷,这不是故意贬污孔子,就是用自己遇美时的色迷与感受以度孔子。

关于孔子的那句话,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另有见解,他认为孔子“矢之”的原意是“我所否定的,我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不但人讨厌他,就是天也讨厌他”。“南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不过长得漂亮,卫灵公非常迷她,如此而已!”“你们对于南子,用不着这样不高兴。”此说十分新鲜别致,因志之。

(三)在陈绝粮

子在陈绝粮是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情况是孔子63岁(鲁衰公六年)时,因陈乱,离陈赴负函。楚昭王闻孔子贤名,想招聘他,据《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两国怕楚国起用孔子,将更强大,不利于己,所以发兵围困孔子于陈蔡之间。此说似乎不近情理,后人疑其不实。按孔安国的说法是“吴伐陈,陈乱,故乏食”。而《论语·卫灵公》篇内只有“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的记载,没有说明绝粮原因。可是困在途中,断粮7天,随行那么多人免不了愁苦抱怨,有的还生了病,难以起身,应是事实。在如此严峻的考验下,孔子表现得十分镇静,照常讲学、诵诗、弹琴、唱歌,这样临危不惧,坚定自若的高尚品格,使弟子们感动鼓舞,齐心协力,度过难关。孔子教导他们说:“处于贫困穷苦之中,仍能坚强不屈,信心不移,这才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只有小人才会一遇困难就无所不为,忘其所以。君子固穷,要有一定的修养。”孔子伟大,此亦一列。

(四)孔子周游坐的是什么车

曾见不少描绘孔子周游的图片,孔子坐的都是马车,有的雕塑更是骏马高车,扬蹄飞驰。试想当时从行弟子有数十人,都是徒步相随,不可能人人坐车,远涉千里,怎能跟得上跑得快的马车。在《孔子圣迹图》有孔子乘车图像十几幅,表现出周游途中所乘的都是牛车,这比较符合实际。牛车缓慢颠簸,更显出孔子旅途的艰困和意志的坚强。大哉孔子,中国何幸而有孔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