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孔健祥林
孔健祥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710
  • 关注人气:9,5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制造

(2010-04-03 20:38:58)
标签:

第三只眼睛

商人

中国制造

看中国

孔健

日本

分类: 中日关系

新浪财经 滚动新闻 正文

 

第三只眼看中国制造

 
2010年03月31日 第一财经日报
 

  一个虚拟的日本商人,冷静指点“中国制造”,获得不少网民的认同

                             记者:王立伟 刘琼

 

  3月20日晚,孔健将在邮箱里躺了几个星期的中文版的《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

  随后的几天,孔健惊奇地发现,这篇文章获得新浪博客13万的阅读流量,并且被铺天盖地地转载。昨晚,在百度键入此标题搜索,获得35900个结果。

  “事实上,这篇文章中所提及的‘一个日本商人’,确切地说应该是日本商人群像。”孔健在电话中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陈,文中的主人公其实是个虚拟人物。

  孔健是位于东京一家日文刊物《中国巨龙新闻》的总编。过去的五六年间,孔健和他的同事在与日本商人的接触中,发现那些与中国有着密切商业往来的日本商人,开始用一种异常冷静、客观的视角审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工厂”的角色。于是他萌发了上述创作。

  虚拟的“日本商人”

  《中国巨龙新闻》的办刊方针是将中国的经济信息用日文传播到日本。但慢慢地随着日本经济逐渐陷入不景气状态,这家媒体在思考“反向”传播,即将日本商业的状态、商人的思考传递给中国。

  “日本商人群体对于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给我们很大触动,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把它集中起来,后来就想到刻画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孔健表示。

  在上述文章中,“主人公”被描述成一个典型的称作为“经济动物”的日本商人,“他”到中国已经6年多了,先后在中国5个城市工作和生活过。因为在日本的大学里学过中文,因此能听懂中文,不过口语还不流利,能看懂中国字的大体意思但不会写。

  这个“日本商人”对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有自己的认识。他肯定中国的生产能力,但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有很多发自肺腑的“判断”。

  孔健将其日文版的《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发表在《中国巨龙新闻》上。

  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用冷静的笔触,人性化的视角,讨论了五个问题: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厂;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没有规模化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以低技术为主体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效益低下的管理方式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主人公用一种近乎沉痛的语气说,“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只能是一个初级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在结尾处,他非常谦逊地说,自己的话“很不好听”,但中国有句话可以形容他此刻的想法,“良药苦口利于病”。

  不难看出,这个“日本商人”迅速在中国网民中被认同,原因在于他能够客观中立地思考“世界工厂”的问题,从人性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工人的处境,这让这个虚拟人物赢得了网民的尊敬。

  日商看“世界工厂”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在中文网站被广泛转载,还有一个现实的背景,即中国正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在上述“日本商人”眼中,中国很多工厂之间相互“掐得厉害”、很难形成产业链,认为“中国有世界上任何地方无可比拟的最能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世界最多的工厂,但没有一家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能造出种类齐全的产品,但技术先进并自主开发的产品很少;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难以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

  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媒体人士、孔健近三十年的好友现人民中国的编辑委员广冈纯认为,中国应该超越模仿的阶段,这样就能逐步摆脱“世界工厂”的名声。

  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也曾经历过低成本制造、模仿之路。

  到上世纪80年代,按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桥本泰昭的说法,“日本进入对欧洲以及美国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模仿的阶段,汽车行业、电脑行业、消费品行业、通信产品行业都是如此。”

  广冈纯告诉记者,那时日本的专利都是对他人的专利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日本人的优点就是能把一个东西设计得更加细致、更加巧妙,比如索尼的产品就被设计得外观更加时尚、使用更加方便,而且日本企业还努力降低成本,占领大众市场。

  “经历过这个模仿拆解和改进的阶段后,当然也加上政府的支持,日本一批制造业公司如索尼、日立、松下、丰田、本田等逐渐壮大。”广冈纯说,当时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日本占了29%。精密仪器和质量控制都是日本制造的强项。当时日本GDP的49%来自于制造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整篇文章中,“日本商人”对中国的工人充满了同情心。

  “精神是伟大的,肉体是痛苦的。”主人公说,“工人用超负荷的工作甚至是血汗,来换取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这是值得反思的。”

  广冈纯告诉记者,日本经济起飞时期,也有大量的日本农民涌向东京、大阪。那时候的日本工人,工资待遇很低,经常加班,工作环境也不太好。

  据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所长助理吉井文吾介绍,日本工人后来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一方面是政府出台了保护劳动者的系列法律,另一方面工会也开始起到作用。

孔健&海青文化创意工作室正式成立,打造中日韩文化品牌,联手世界顶级公关策划团队,利用文化创意,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强力打造中国文化输出符号。在满足中日韩经济贸易促进协会共同体成员需求下,全面顺势延展,诚征中国企事业合作伙伴,为民族文化复兴尽微薄之力!并承接孔健先生国内外演讲和中日合作业务咨询。

工作室地点:东京·北京·上海·济南·青岛

邮箱:g-son@japanchinakorea.org(非诚勿扰)

   我在每日发新浪微博,它有我的新动向,新论心语,

                        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推进你我的交流与传播

                         “随时随地,实时沟通”

                   孔健祥林微博——http://t.sina.com.cn/suwangkongzi/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