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蓄热室顶部吸力的确定与调节
标签:
方法时空系统直径合理性财经 |
1
测量蓄热室顶部吸力,用来检查焦炉加热中煤气、空气和废气量的分配,检查横排温度的分布,检查看火孔压力是否合理,是热工调火的重要指标。按规程要求每周要测量并调节一次蓄热室顶部吸力。下面对蓄热室顶部吸力测量、调节途径的相关问题加以阐述。
2
采用下列公式计算蓄热室顶部吸力:
上升气流时:
下降气流时:
式中a--考察点对于大气压的相对压力,Pa;
2.1 蓄热室顶部吸力的确定
上升、下降两种情况下蓄顶吸力的确定见图1。
2.1.1
Иa4
保持下降气流看火孔吸力为0,即a4为0,则
И-a空
同理,煤气蓄热室顶部吸力:
И-a煤
2.1.2 下降气流时空气蓄热室顶部吸力:
Иa空1
煤气蓄热室顶部吸力:
Иa煤1
2.2 蓄热室顶部吸力的调节
(1)上升时蓄顶吸力的调节见图2。
图2 上升气流蓄顶吸力确定
上升气流时,设煤气蓄热室顶部压力为a煤,由:
得:-a煤
-a煤1近似为常数,因为1997年6月煤气主管由于安装了压力电动调节器,虽然煤气总管压力有所波动但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h(r空气-r煤1-2)也近似为常数,因为在一定的高炉冶炼状态下其高炉煤气气体成分相对稳定,燃烧后形成的废气成分也是相对稳定的。
中唯有ΔP孔板是可变项,所以
И-a煤
由(9)式可以看出:若孔板直径大,则孔板阻力小,蓄热室顶部吸力也小。反之亦然。
(2)下降气流时吸力的调节见图3。
图3 下降气流蓄顶吸力确定
下降气流时,设煤气蓄顶吸力为a煤,分烟道吸力为a分,由:
而∑ΔP煤1-2
采用上面的假设条件:a分、∑h(r空气-r煤1-2)、ΔP废气盘、ΔP蓄热室都可以近为常数,所以
由式(11)可以看出,若孔板直径增大,则孔板阻力小,蓄顶吸力则大。反之亦然。
生产中,原则上除边部2个燃烧室孔板直径特殊取定外,其余孔板直径考虑煤气主管已两段变径保持基本一致,这样从理论上可以保证蓄顶吸力均匀性。但是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个别燃烧室温度低,必须加大孔板直径以增大煤气流量,因此改变了蓄顶吸力并影响了相邻燃烧室的蓄顶吸力。所以单纯调节孔板的直径是不够的。
2.3 蓄顶吸力比较大小
(1)上升气流蓄热室和下降气流蓄热室比较见图4。
图4 上升与下降气流蓄顶吸力比较
对于热浮力项,因为上升时、下降时废气比重无大变化,则
ИИ 苀上
即上升气流蓄热室顶部吸力大于下降气流蓄热室顶部吸力。
(2)空气、煤气蓄热室顶部吸力比较见图5。
图5 空气与煤气蓄顶吸力比较
对于空气上升时:
对于煤气上升时:
两式中,因为:
有:f空1-2
又因为空气过剩系数α为1.2,空气流量大于煤气流量,阻力正比于流量的二次平方,有:
∑ΔP空1-2>∑ΔP煤1-2>0
而a空2与a煤2相等,所以:
即上升空气蓄热室顶部吸力小于上升煤气蓄热室顶部吸力。
3
(1)只测下降气流值。因为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的差值,才是气体流量指标。即压差代表流量,只测下降值不科学。
(2)随测随调。仅仅为了满足规程要求:即上升气流时与标准蓄热室允许±2Pa误差,下降气流时与标准蓄热室允许±3Pa误差,及时调节达到均匀性。但是由于测量时,上升、下降两个换向测量,上升时调节均匀性满足了,往往影响到下降时均匀性,难以实现全炉的吸力均匀性。
(3)只看均匀性不看上升、下降气流压差。例如,测上升时与标准蓄热室差-3Pa,下降时与标准蓄热室差+2Pa,则压差+5Pa;而另一蓄热室则分别为+3Pa、-2Pa,其压差值-5Pa。两个蓄热室之间压差的差值为10Pa,已经引起流量相差很大了。
4
以上公式推导出蓄热室顶部吸力调节的最基本公式,在实际生产中指导如何通过调节孔板直径来改变蓄顶吸力大小 ,进而达到全炉蓄顶吸力的均匀性和各燃烧室温度的均匀合理性。生产上测量和调节该项指标尚存在一些问题。生产中一般是先测量该项指标,但不急于调节,其次分析吸力值的均匀性,判断上升、下降气流压差是否相等,还要考虑实际的燃烧室温度是否正常,最后要循序渐进调节孔板直径并摸索经验,结合废气分析手段,达到由微调粗调到精调细调的理想调节。
焦炉贫煤气加热蓄顶吸力调节理论上要求严格的科学性、准确性,操作上讲求丰富的实践经验,调节过程因情而异。对于相同炉型不同炉龄的焦炉,由于炉体的严密性差别太大,测量和调节蓄热室顶部吸力的方法也是有区别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