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年级《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反思

(2009-10-06 12:32:25)
标签:

杂谈

 

 

 

 

    本节课邵老师的教学思路为:

 

       一、引入:参加校运动会出汗了要补充水,如何鉴别蔗糖水和水。提出疑问:为什么蔗糖水是甜的?

      二、展开:

          1.溶液:组成,溶质的状态,溶剂的种类+溶液的性质(改变的教材安排的结构)。

          2.乳浊液,悬浊液和溶液的区分。

          3.练习。

    从整堂课来看,课的结构形式较好,各环节设置紧扣,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

    第一、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相结合起来,秉承了科学就在身边的理念。例如用校运动会引入,让学生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饮料属于哪中混合物,黄河水、三角洲的形成、血液的鉴别等等,最后的科普链接也很精彩,给课堂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思考:能否直接用饮料贯穿整堂课的始终?)

    第二、讲练结合。在相应的难点或重点处,设置练习,掌握学生的学情,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第三、教学结合实验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在放大镜的作用下,现象非常的明显,给学生动态的溶解过程;乳浊液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的图片在显微镜和投影机的作用下,非常的直观;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协作动手中自己得出结论。

    我个人觉得不足的地方:

    从知识的达成目标来看,最后的练习中,学生出现了挺多的错误,对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存在困难,原因可能是这部分内容讲解的过于繁琐。(思考:颗粒大小的比较是否有必要?)

整堂课生成性知识较少,例如,一般讲到溶液的均一的时候学生会提出为什么糖水下面部分比较甜,但这节学生并没有疑问。究其原因可能如下:

1.教师教学比较紧张,没放开,学生因此也在紧张的氛围内学习;

2.该老师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权:例如,在请学生找出溶液特性的时候,请了一位学生回答,学生还没回答出来的时候,老师就自报均一、稳定了;

3.教师没有好好的利用学生的错误回答:例如有位学生回答白酒的溶质是糯米的时候,老师就急于说明不是糯米,是否可以将其引到溶解是物理变化上,使学生明白溶解是物理变化。     例如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中,老师是先从高锰酸钾溶于水实验,并在此实验后得出有关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为什么不先从丰富的生活实例如糖水、盐水以及其他饮料出发呢?因为学生对这些生活实例都是耳熟能详的。                                           

(双潮中学   林蓓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