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墨水与初中科学实验
(2009-08-25 13:05:45)
标签:
杂谈 |
应用一、用来演示液体扩散过程,揭示液体扩散规律
大家都知道液体的扩散规律:一种液体能够在另一种液体中扩散,扩散的速度跟液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温度越低,扩散得越慢。那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通过实验揭示液体扩散规律呢?取两杯容量相同的热水和冷水,将两支吸有红墨水的注射器的针头分别插入烧杯底部,同时挤出一滴红墨水。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挤出的红墨水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尤其是分散的快慢情况,再让学生用手触摸,感觉两杯水的冷热程度,引导学生交流看到的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规律。
应用二、用来演示植物导管运输无机盐
在学习植物导管的作用时,取两枝生长健壮的植物枝条,把它们插入盛有红色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阳光下照射2~3小时后取下,可以看到叶脉变红了,说明茎(枝条)具有输导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作用。取出洗去染液,用刀片把茎横切,可看到只有木质部分染上了红色;再把茎纵切,能看到许多红色线条纵行在木质部分内,这些线条就是导管。由此可以证实红墨水是通过木质部分向上运输,即无机盐是通过植物导管运输的。
应用三、用来提高实验的可见度
1.在“液面升降放大法”中提高实验可见度
教学时要将这种科学实验的微小变化放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细管中有色液体的移动或者连通器细管中有色液面的高度差,实现“小中见大”。例如在“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学中,为了验证肉眼不易觉察的形变的存在,并能直观、感性地加以认识,教师可进行下述实验:找一个大玻璃瓶装满水,滴入几滴红墨水,瓶口用中间插有细管的瓶塞塞上,用手按压玻璃瓶,细管中的水面就上升;松开手,水面又降回原处,这说明玻璃瓶受到按压时发生形变。其他诸如微小压强计测压强实验、气体与液体受热膨胀实验、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实验、物体吸热效果不同实验、焦耳定律实验、种子呼吸消耗氧气实验等都应用了这种“放大法”,甲状腺激素喂小老鼠。
2.给无色液体染色,提高实验可见度(温度计里染红色)
初中科学的许多实验,要用到诸如纯水、酒精、煤油等液体,由于这些液体都具有无色透明的性质,教师在实验演示时,距实验稍远的学生就难以看清液体体积的变化,影响实验效果。实验时,若将上述无色液体用红墨水染色,可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不同液体混合后体积不守恒实验时,取一玻璃细管(管子越细长,实验的效果会越明显),第一步,往细玻璃管中注入清水,再沿管壁缓缓注入用红墨水染成红色的纯度较高的酒精,使酒精液面距离管口约5厘米处,以利于管子上下颠倒时水和酒精充分混合;第二步,用橡皮塞塞紧管口,并用橡皮筋或红色的粘贴纸在管壁上标出酒精液面的位置;第三步,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分析混合后液体总体积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之和的差异。由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不同种分子相互进入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会减少。其他如水的电解实验、喷泉实验等,采用相同的办法处理,实验现象和效果都非常理想。
应用四、用来证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吸附性是指吸附剂利用自身巨大的表面积和孔隙率,将与它接触的色素或有色气体吸附在其中的性质。活性炭是一种常见的吸附剂,它的吸附作用可用下述实验来证明:在装有清水的锥形瓶中,滴入1—2滴红墨水并摇匀,再往锥形瓶中加入1—2药匙活性炭,振荡后静置片刻,最后将锥形瓶内的混合物倒入过滤器中过滤。得到完全无色的滤液,说明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应用五、染色细胞,提高观察细胞结构的清晰度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由于细胞无色透明,视野中的细胞结构不甚清晰,尤其是对才开始学习细胞知识、刚接触显微镜的七年级学生,难度很大。此时若先用红墨水染色洋葱表皮细胞再观察,可大大提高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的清晰度,降低学生实验的难度。具体做法是:制作临时装片时,在盖好盖玻片后,用滴管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引流,让红墨水对表皮细胞染色,擦干多余液体后,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即可。
前一篇: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