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育儿 |
分类: 妈妈的心 |
教育是给予,给予即是获得,不在乎一时得失,重视孩子的内心。在这浮躁的社会,不功利的教育确实很难做到,但是正确的引导,给予,必定会得到更多,细想来,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儿子接受的教育和国内模式的不同,常让我感到很困惑,也会有点急躁。所以总会有两个心魔在斗争,一方面告诉自己儿子还小,就这么接受西式教育玩到HAPPY彻底(细心观察、探究、摸索、疑问周围的世界,这是他现在EC3的教育主题),至于学习,那是一年级以后的事也没什么不好;可是对立面又在告诉自己,也许回去接受教育也不错,如果回去就得准备好,所以算术拼音认字一样不能落下。于是乎开始了每天的作业旅程,其实作业还好,因为让他写的很少,每天两行数字,两行拼音,做一点点算术题,念一点点拼音。
因为自己教,教着教着内心就想你是不是应该教更多点,可是又会告诉自己,够了,在他专心的时间这么多就够了,而且有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很简单,但是他需要时间消化。今天想想,这就是给予,也许自己一个人专注做这些的时侯,做着做着就忘了,就想给的更多,于是乎就有点填鸭式,于是乎也许就让孩子倦了。还好因为刚刚开始我总是在内心不满足的时侯及时提醒自己,别让他厌烦。很感激今天及时看到了这篇文章,让我略显焦急的心态瞬间化开了,有时候不是给予的多,就会获得多,收获也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教育孩子攀比似乎不自觉的就会发生,比如同龄的孩子谁家的能吃,谁家的胖,谁家的高,谁家的算术更厉害,谁家的认字更多,谁家的更乖巧,谁家的更有礼貌,任你怎么提醒自己,这些问题在遇到同龄的孩子时就会闯入你的心里。于是乎,自己的孩子好的一面也许你就会沾沾自喜,有待提高的可能就会有揠苗助长的可能。完全烫平内心攀比的褶皱似乎不太可能,但是至少波澜不惊,微波荡漾,不要影响孩子的内心,就接受他本来的样子。因为当儿子骄傲的告诉我:妈妈,××的妈妈开本田,可是妈妈你有自行车的时侯,也没有觉得我是没用的妈妈啊,也没有拿我去攀比啊。
细心的观察孩子的成长,适时的给予,耐心的等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我总觉得真心的接受孩子,会觉得陪伴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