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是门大学问——摸着石头过河
(2010-07-01 16:13:39)
标签:
管孩子育儿 |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来越觉得管孩子是门大学问,我在跌跌撞撞的前行,不断的摸索,不停的反思,可是依旧觉得是个门外汉。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把自己摸着的石头晾出来,供大家踩踩。
- 反思自我的成长过程
基本上我对自己对成长过程有着比较清晰的记忆,我没有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却也自食其力,生活平淡而真实。我常常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父母给我的好的影响,比如吃苦耐劳,比如孝顺父母等等。当然有些事是我想起来就咬牙切齿的,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当初不能接受父母这样的行为,要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比如那会父母只有觉得你拿课本才是学习,课外书一律不许看,在那资源匮乏的年代,一本故事会,一本小说都是及其珍贵的,可是总得躲起来读,比如那会分数至上,父母会因为你比谁考低了几分而要打几下,或者嘲讽的口气觉得你就是不如某某,这在那会,心里那个恨啊。当然理解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可是心里却对他们的做法很是不认同,所以不认同的部分,成了时时提醒自己的防线,让自己管孩子的时候别再越过这个防线。
- 心里建设走前头,管于无形
纯粹的管没有人爱听,也没有人愿意接受,尤其是两岁多的叛逆小儿。所以与其说不许这样,不要那样,不如想点办法。儿子一直比较乖,一岁多的时候去超市,总告诉他这不是我们的东西,可以看看,可以摸摸,但是我们不拿好不好,他总是表现的尽如人意。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也像个大内总管似的,见到什么都往车里扔,次次去超市都要小饼干,管他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想要,没满足要求就哭兮兮的出超市。后来我总是适时的给他做心理建设,去超市前我说我们要去超市买东西了,你说妈妈会不会给你买好吃的,他说会,妈妈买了好吃的又没有给你吃,他说有,去超市听妈妈的还是听宝宝的,他说听妈妈的,刚开始去超市他还是会闹着要东西,但是出来就会说:今天我不对,去超市乱要东西,没听妈妈的,我会告诉他,虽然有要东西,但是知道自己不对,妈妈就原谅你,可以后咱不这样了好不好,他说好。等下次他不要东西的时候,我会主动给他买个小饼干或者什么,出来以后告诉他,今天儿子表现特别好,没有乱要东西,所以妈妈奖励你,以后我们还表现好怎么样,一经表扬他已经很高兴了,当然答应。去游乐场的路上,我特意用很夸张的语气说,去游乐场坐什么车听谁的?他说听我的,我说好,去游乐场坐什么车妈妈都听翔翔的,那去超市买东西听谁的,他说听妈妈的,我说是啊,有些事听儿子的,有些事听妈妈的,你说是不是,他立刻就接受了。之后再一次去超市的时候,他进去就抱着个薯片过来了,妈妈我要吃薯片,我只说了句,你刚吃过饭,而且家里还有薯片,咱不要,我自己都没太认真,结果转头一看,他放回去了,这事让我发现,事前事后适时的引导,心里建设做好,孩子不是完全不听话的。
- 换位思考,顺势而为
当你想让他朝东,他偏要朝西的时候,再来坐地上哭半个小时,估计没有几个能不抓狂。我也常常会怒发冲冠,抓起来一顿狂拍屁股以泄恨,但是发现往往不起任何效果,随之起舞,只会我的怒气狂飙,他的哭声震天吼。所以等我静下来一下,我不是不想成为一个暴力妈妈管孩子吗,怎么不知不觉就成了这样呢?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学着去理解他,顺着他的感受引导他,结果效果总是出其不意。大清早他刚起床立刻就开了冰箱去拿酸奶,要喝酸奶,那当然是遭到全家人的反对,不可以,太凉,要先吃饭,紧接着当然就是大哭,坚决要吃,这会如果当着全家面批评他,他只会用可怜巴巴的含着泪的眼神看爷爷,看奶奶,像是受尽了人间委屈。我抱着他走出家门,说我们到楼下转一转,他也当然不愿意,抱起他开了门到刹那,哭声就止住了,我说翔翔想吃凉酸奶是不是,他说是,我说可是妈妈说不能吃,翔翔就有点难过是不是,他说是,我说你看妈妈为什么不让你吃凉酸奶,是不是因为早上刚起来吃了肚子会痛,等酸奶放的不凉,翔翔吃过饭,妈妈当然给你吃,你说呢,他立刻就接着说早上起来不能吃凉的,要放不凉了才能吃,我说好,那我们回去告诉奶奶好不好,这些话说完我们仅从三楼下到中间二楼的平台,我们就已经折身回去,他已经很认真的告诉爷爷奶奶,早上起来不能吃凉的哦,酸奶要放不凉了才能吃。生活中有太多的事告诉我,从儿子的角度考虑,理解他,引导他,也许不能事事都太平的解决,可是他知道妈妈理解他,妈妈知道他为什么难过,会大大的弱化之前的矛盾,只要不随之起舞,只要去理解孩子,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否则只会是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孩子我做不到不管,但是我觉得管要适时,适当,不伤孩子自尊心,不伤孩子的感情,也要及时的反思。在目前这种独生子女的状态下,我们都没有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走了岔路也是难免,但是适时的反思自己的管孩子的模式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孩子,借鉴别人的经验,但是不能全然拿过来用,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全然的爱,用心的教,无形的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