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千&蒋佩蓉:不要把孩子教育成更好的机器人(下)

标签:
工作教育人工智能未来杂谈 |
分类: 管教/教养 |




作为父母,我们未来最大的挑战将会是什么呢?你会很惊讶我的答案。

当我们看到数码设备越来越多地占据孩子们的生活时,作为父母,最大的试炼将是要不要把养育孩子的任务扔给机器人?父母的试炼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人疲于应付工作,为了当前的便利而使用机器人保姆。机器保姆有能力胜任各种事情,从讲故事到辅导家庭作业,再到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另一方面,父母们觉得机器人比自己强,更能胜任这些工作,从而让机器人取代了自己养育孩子的工作。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把养孩子的事交给了机器人,那我们养出来的究竟是哪种人类呢?

人意味着什么?人类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著名作家马德琳·英格曾说过:“选择的能力让我们成为了人”,这一观点与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观点不谋而合,在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他说:“一个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夺走,除了一样:人类的最后一个自由——他可以选择在任何特定情况下的态度和面对生活的方式。”只有人类能够选择与计算几率相反的行动方案。也只有人类,才能在不被命令、没有程序操控的情况下用爱来回报他人。当我们受伤时,机器人也许能够识别情绪,却不能走到我们身边,拥抱我们说:“我也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有过同样的感受,你并不孤单”。只有人类才能鼓励受伤的同伴,共同经历苦难和考验、一起疗愈;只有人类才能在情感上彼此联系;只有人类才有灵魂和精神。
科学家马修·利伯曼在他的《社交天性》一书中写到,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神经结构中最核心的就是使人在社会关系中能相互联系,这种社交需求就和食物、水一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建立关系、培养情感的联结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没有付上时间的代价,去处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艰难过程,那我们和机器人相比就没多大的优势和差别。因此,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与彼此联系,且要比我们这一代人做得更好。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传递生命的过程,是人育人的过程
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或技能的训练吗?

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大家一定记得,我们学习某一学科时,如果被老师的热情所感染,我们通常会喜欢上这门课。并不是因为学科本身变得有趣了,而是因为我们喜欢的人如此热爱它,这使得我们想要对此了解更多。激情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机器人能传递激情吗?还是只能传递信息?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传递生命的过程,是人育人的过程。机器人不能教育人类,因为他们没有生命。只有人类才能教育人类。
把孩子培养成完整的人,而不是更好的机器人
当我们仔细思考了人类所拥有的、机器人永远无法取代的特质时,我们就知道:只有当我们自己充满“人性化”时,我们才能抚育好下一代。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建立和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就无法向孩子们展示什么是“人性化”;我们的孩子将来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唯一途径就是——他们卓越的“人性”。
这意味着他们要知道如何去爱和被爱、如何玩耍、如何在探索和学习中找到快乐、如何与他人共情,以及如何为自己作出选择,即使所处境地不利于这种选择。是时候抛弃把孩子教育成更好的机器人这种老方法了。我们需要回归到人性的本质,以及花时间陪伴孩子,跟他们建立亲密关系,把他们培养成完整的人——具有同理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与其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以此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