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次序

(2016-03-10 02:56:08)
标签:

家庭教育

教育

分类: 教育
这是我在今年1月25日通过微信举办的微讲座的文字。在此感谢心元教育提供的公益讲座平台,让我能够通过微信跟全球那么多的家长们分享我对教育的一些简单心得,并且帮助家长们用比较仔细的实际提问的案例分析来学会如何自己去应用育儿过程中常常遇见的一些普片问题。我会先把前面的内容放在这里,然后会把每一个提问分成个别的博文,一一归类放在《家长提问与回答》分类里面,以后有兴趣或需要的家长们可以进去里面参考我的建议。

心元教育全程整理出来的文稿也可以从这些连接里面看到: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c5ODE0MA==&mid=402946467&idx=1&sn=9063bb9df9968124de892b05f2cb06a1&scene=1&srcid=0226ULAwiLMJGrIXvv8NMYd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c5ODE0MA==&mid=402967329&idx=1&sn=9daa58d1b531980a01e29e15aae8114c&scene=1&srcid=022915IWdSLtZJC5QZz5rwnw#wechat_redirect


家庭教育现状

现在的父母非常好学,因为老人的一套旧方法无法在现代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使用,所以我们常看到的现象就是家庭教育的课程总是爆满,因为父母到处急着要学习。同时,现在父母也很忙,所以比较会倾向见招拆招。我看到了家长在每次的讲座里都会提问同样的几个问题,然后希望专家们能够给予一个妙招,让问题马上得到解决。

但是我想要强调的是:“教育真的没有捷径”!你可以去上一百个如何游泳的课,但是除非你下去自己游泳,否则永远没有办法应用你所了解的道理去游泳的。同样的,你可以去上一百个育儿课,但是除非你天天面对孩子去好好的应用你所学到的,你还是不会擅长教育孩子。另外,要是你希望在育儿中不做错任何事情,就不会了解育儿的各种挑战,因为要成为一个懂你孩子的家长,你肯定会在路途中因一些挣扎“溺水”的状况栽了几个跟头,才会发现你逐渐开始擅长和孩子沟通的。

我今天想先解释一下为什么面对每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单单解决表面的现象,而是需要挖更深一点,才能处理问题的根源。

我希望家长们先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教育的主导权,到底是应该属于谁:1孩子?2学校?3家长?

在你们的家里,实际上是谁在主导孩子的教育的人?

要是我们没有诚实的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将会无法解决任何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是孩子教育的主导者。要是家长没有这个认识,把主导权推卸或让给孩子、学校或老师,就很难去推动任何积极的改变。唯有父母接受了这个责任和挑战,为了胜任这个责任而做的预备和成长,孩子才会接受自己的责任、挑战和成长的功课。

 http://mmbiz.qpic.cn/mmbiz/QxFDGX9gHickTRmCnTo90aS6ib5oVyuzCgxLb4pVlA2qSiaFUQbwGG2UIjGnx73V819csKfxORfnBZpVstl9r25v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在有些家庭,老人或者保姆是孩子教育的主导者

问题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压力的来源通常从哪里来?面对各种不同的压力,家长通常有什么反应?孩子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会发生,结果就是产生了各种的压力。压力的处理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跟我们成长中需要学会的心理功课和成长有关。

通常当压力来的时候会产生负面情绪,但是我们不能让这些情绪左右我们对问题理性的思考,还有解决最深层的根本问题。

通常在压力面前我们会经历到负面的情绪,但是我们不能出于情绪来解决问题,否则会越处理越让问题恶化。因为我们的文化往往不允许软弱的负面情绪的表达(比如哭泣),我们很容易把所有的负面情绪转化成为怒气,因为怒气的攻击性比较强和积极。但是其实产生这些负面情绪的是压力。

要是我们再继续往深层一点继续挖掘,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压力往往是因为我们有某个期待没有被满足。再深一点的挖掘会让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期待的下面有一个有理由存在的需要,也是需要被满足的需要。

要是我们能够从需要这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会发现期待会变成实际了,被接纳了,然后就不会这么受伤,然后负面情绪就自然消失了。要是我们只解决表面的情绪,说不定这些根会在下次类似情况发生的时候再次冒出芽,再次产生同样的情绪。所以我们今天想要鼓励家长们思考的是最底层的需要,不是最上面的情绪。

http://mmbiz.qpic.cn/mmbiz/QxFDGX9gHickTRmCnTo90aS6ib5oVyuzCgozp6fUHJVB8W3m4YBZWgiaWh8HqoFTkSvPAuQgZLaIxjaESMkC9MOW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负面情绪来自于需求的不满足

 梅德林·莱文博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在她的书《特权的代价》里面,她提到了一个她常在这些孩子们的家庭里面观察到的一个矛盾现象,那就是:

家长在错的地方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却在对的地方缺乏参与,这两件事情同时在发生。

过度参与,或者是过度养育的部分,就是在孩子的成就方面过度参与,甚至干扰;但是在孩子的情感方面却缺席了,导致孩子感觉到隔离支持孩子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干扰孩子是根据家长的需要。当父母的爱被孩子体会为有条件的,建立在孩子的成就的基础上面的爱的时候,孩子们会面对经历严重情感问题的风险。

在家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里面,不仅是孩子有需要,有成长的空间,里面也肯定有家长的需要和成长的机会。要是我们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让他们承担了他们无法承担的重担,自己也失去了宝贵的成长机会,导致一个双输的情况。

在接下来分析的案例里面,我们需要问的是:父母的需要是什么?孩子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哪个次序比较重要?有没有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法?还是一方面需要优先的次序呢?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哪个更重要?”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两个都重要,但是要是在解决过程中家长不诚实的面对自己有需要的话,很容易欺骗自己,用“为孩子好”而去强迫或要求孩子按照“为他好”的方法去做。要是家长躲在“以孩子的需要为主”的借口来回避自己需要完成的心理成长功课,他只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过程所需要完成的功课,因为孩子需要从自我成长上面分心过来解决家长未完成的功课。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本身焦虑的家长用各种理由来要求孩子做或不做各种事情来满足这个焦虑,也因此把这个焦虑传递给孩子,然后也内化成为了孩子内心的一部分。要是家长寻找其它渠道来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比如闺蜜群,信仰,或心理辅导),孩子就有自由去通过自己的冒险与失败来获得真实的成长和自信。因此,唯有家长诚实的承认自己有所需要,然后寻找孩子以外的途径来满足这些自我成长的需要,孩子才有成长的空间与自由。

所以这次讲座最关键的重点就是:当然有次序,而且我们需要改变习惯,从自己本身的需要来诚实的面对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其实孩子的问题很好解决,但是家长的问题更加辣手,因为家长多年累积下来的问题和坏习惯才是不好解决的,而孩子的问题只是体现出家长问题的一个出口,也是家长自我成长的一个好机会。但是一旦错过了,家长总会把事情当成是孩子的问题和需要,想要通过解决孩子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却越做越费劲。所以要是家长能够习惯先思考自身的需要,先解决这个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需要很容易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法来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