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安的陶艺日记

标签:
教育成长家庭生活幸福定义育儿麻省理工学院 |
分类: 教育 |
上次姚老师写完了文章送给凯安的时候《兴趣:灵魂的良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108of.html,顺便要求了凯安写一点有关他学习陶艺过程的一些心得,跟周围陶艺室的同学们分享。当我看到凯安的文章时,就立刻想到了两个相关信息:
1.最近北京四中的刘长铭校长分享了他这几年对大脑的研究,发现大脑分配给整个身体不同部分的比率很明显的偏于手,因为虽然手只占了全身的一小部分面积,但是给手的大脑细胞却占了所有器官的1/5。很明显的来说,动手能力对整个大脑的全面发展有大量的关系。很遗憾的是,国内的教育体系却忽略了动手的训练,过度偏于记忆力的训练,因此错过了童年刺激大脑全面成长的最佳时机。
2.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是 Mens Et Manus,就是“脑与手”的拉丁文。这个全世界培养最多的创新人物的学校之一为什么这么注重动手能力呢?因为多年的经验让教师们深深体会到,没有动手实验来证实的理论是空谈,容易走偏。钱学森博士也常常提到MIT这一点的独特文化,让他有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们国内有多少重点学校注重通用课程呢?实验室的时间分配和自由程度也少的可怜。动手能力降低了,大脑也无法平衡的发展。我们的孩子成为了装下大量知识的数据库,却缺乏了这些知识需要实践来证明的经验,也因此到了创新阶段,缺乏动手和执行的能力。作为家长,我们要如何在这个方面的缺乏来做弥补呢?还是我们加重伤害,继续剥夺动手的机会,经过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让孩子增加脑袋里装的知识量呢?
希望凯安下面的作文能够激励家长们坚持让孩子们无论如何,通过他喜欢的渠道来继续维持动手的空间。我们不一定期待着这种活动能够带来任何成果,但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平衡成长的人生,也添加了一份快乐的记忆。
相信你的手
我的名字叫林凯安。我爱陶艺,因为陶艺是我的兴趣。一开始,我对陶艺的知识一点都不懂。对我来说,我学陶艺的第一年也是我最有困难的一年,因为我每次做的作品都不及格。我还记得老师反复的说:“你作品揉的越多,将来做的作品成的就越多”。到了最后,我快绝望了,但是当二年级的最后一个陶艺课时,姚老师和我说:“你进步了很多”。那天吃午饭的时候,我想了一会儿,然后跑到了陶艺教室和姚老师说:“姚老师,下学期见,我还要参加陶艺班。”那时,姚老师的脸简直是笑容满目。她拍拍了我的头说:“好,明年见!”
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我终于回到了学校。我等候了很久的陶艺课终于来到了。当我碰到泥的时候,我突然就有了想法,不亦悦乎的动手起来。揉啊,揉啊,揉到了下课。当我要准备毁掉我的作品的时候,姚老师跑过来说:“及格!这次作品可以留!”当时我以为我的耳朵发了毛病,听错了!我暂时呆住了。突然我开始跳起来,高兴的叫:“我成功了,我成功了!”过了几个星期,我发现姚老师的头脑一直在转,一直在想。有时候,她跟我说的概念,我一点都听不懂,有时候感觉我的头快要爆炸。我开始感觉姚老师越来越不像我的老师,但是越来感觉越像我的朋友,因为我们越来越了解对方的想法。
从陶艺中,我学到在过程中总可以获得出乎意料的惊喜。有一次,我的作品不及格,甚至让我有了一点情绪。但是当我要把作品砸了时,它变了。我的手开始自动的带领我。我相信了手会帮我完善作品。
我发现了泥和生活很相似。当生活不是很顺利时,不要放弃,不要焦虑。把心平静下来,等一会儿就会有个更好的思路与创作。 当你没有知觉到你的手在做什么的时候,你要有信心坚持下去。 最后往往是一个美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