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寄宿教育成长家庭育儿 |
分类: 教育 |

我发现,现在有很多父母都有送孩子去寄宿学校上学的想法。父母们为什么愿意让那么小的孩子离开自己呢?以下是我经常听到的一些理由:
• 孩子太依赖我了,自己什么都不会做。我想让他锻炼锻炼,学习独立,将来就不会这么脆弱,经不起打击了。
• 我们家长的文化水平不够,把他送到更好的环境对他未来的发展有帮助。我们小时候没有很好的学习机会,现在我们要为他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长大了以后比我们幸福。
听起来,这些理由都很有道理,但可能的后果是怎样的呢?其实,将孩子抛给他人照顾是对孩子未来和前途的一场赌博。父母允许他人成为引导孩子人生方向的领路人,任由他人来塑造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意味着,在孩子人生最关键的性格形成阶段,父母没有在他身边陪伴,没有与他一同分享苦乐。而这样的人生缺憾一旦形成,便很难补救。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撒手不管。健康的“独立”品格不是:
●
●
●
●
健康的“独立”品格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只有在满有爱和安全感的环境中才能培养起来。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处理事情的能力逐步提升其责任感,放宽自由度。下面我给大家讲述发生在三位寄宿生身上的真实故事。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劝说家长都放弃寄宿学校,尤其是在家长迫不得已做出这样选择的时候。我期望的是,这些事例能成为家长做决定的参考信息。即使不得不让孩子小小年纪便离家学习,家长也能采取预防性的措施来保持与孩子间亲密的交流。
伤心后悔的父母
王先生和王太太从小在农村长大,家境贫寒。经过多年奋斗,王先生成为了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王先生想让儿子得到最好的学习机会。因此,他和太太拿出一大笔积蓄,将儿子送到澳洲读书。他们不愿儿子承受高考的压力,而是希望他能接受西方的教育。刚到澳洲时,儿子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碰到了不少困难。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掌握了当地的语言进而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变得像位澳洲本地人了。王先生和太太很为儿子满口标准的英语骄傲,周围的朋友也是羡慕不已。可是,他们的儿子却不喜欢读书,也不知尊敬父母。儿子高中毕业后,考分未能达到澳洲知名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也未能通过国内高考,无法进入中国的大学学习。最后,儿子还是回到国内,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儿子很看不起父母,觉得父母很俗气,不愿跟父母在一起,自己整天在屋里玩电脑游戏。王先生向儿子提出去工作或继续学习的意见时,儿子就会冲他大吼大叫,抱怨让他出国全是王先生的错。王先生和太太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们觉得自己和儿子之间似乎有一层隔膜,使他们无法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夫妇俩满心懊悔,真希望当年没有让儿子出国读书。
被疏忽的露西
露西在出国之前就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因此去寄宿学校上学并未让她感觉有多受伤。露西的父母均为成功人士,时常忙碌奔波,对她几乎无暇顾及。不过,露西的哥哥却因为是家中的男孩而备受家人的呵护。从小到大,露西在家里都未感到自己受过重视。露西被送往美国东海岸一所知名的寄宿学校就读。在那儿,露西成绩优异,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但她仍觉得需要获取更多的奖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无论如何努力,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由于周围没有亲人相伴,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打理,露西变得非常独立。结果,露西变成了一位外表冷漠、难以信赖他人、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人。在工作时,露西总感到危机四伏,因此在言行举止,甚至穿戴上都无法表现出温文尔雅的状态。在遇到难处时,露西也是独自担当,因为她觉得不能把弱点暴露给任何人。幸运的是,露西在寄宿学校碰到了一位可亲的老师。这位老师像母亲般地呵护着露西,给她温暖的关怀。父母将露西扔给了寄宿学校,一晃就是十年。这十年的岁月可是一去不复返呀。老师鼓励露西善待父母,做孝顺的女儿。露西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去重建与父母间的亲情。可是由于彼此间认同点甚少,露西对父母仍觉疏远。要修补已淡漠的亲情并非易事,已过的昨日无法重现,未来的岁月留给露西的只有艰难的耕耘。
比尔的心声
寄宿学校绝对能让人变得独立。学校里的老师、看护人员、室友不会为你包揽一切事务。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打理。如果处理不周,就会陷入麻烦。你能在寄宿学校学到的就是责任和结果。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和监督,孩子可以自由地交朋友和做出许多出格、糟糕的事。我是被公立学校开除了之后才进的寄宿学校。父母希望我在寄宿学校能学好,结交些良友。寄宿学校的同学不会真正在意对错,只是当心别在违规之后,被校方抓住。碰到问题时,我会去请教那些年长的学友,寻求他们的意见。但是这些学友自身未必就持守着正确的价值理念。寄宿学校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学习好的事物,比如露营、语言以及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可是像泡吧、色情、酗酒、吸毒之类也不少。在这儿,我也认识了不少名人,让我长了不少见识。此后,我因在校内吸毒被抓,后被送往戒毒机构。之后,我又去了青少年教习所。在这些机构中,我碰到了对我有如亲人般好心的人们,他们对我关怀备至,所以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
我不会让孩子离开我。家庭成员原本就不该分离。家庭本应是家人们集结的纽带。结婚之后,我和妻子便定意如此。在塑造孩子的人生观方面,没有谁能取代父母的位置。在寄宿学校,老师们照看几百个孩子。每个孩子得到的关注并不多。全球最顶级寄宿学校的师生比例是1:8。然而,即便是采用了最佳的师生比,这也是运用于课堂教学,而非能顾及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相比于课堂时间,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要多得多,所以学生仍无法得到充分的关注。
我在寄宿学校的一个室友的妹妹也被送到一所寄宿学校,是一所女校。室友告诉我,因为性别的差异,他俩对寄宿生活的体验大相径庭。女孩会因想家而哭泣。男孩们却似乎是没有白昼黑夜地纵情于音乐和派对。男孩和女孩对离家生活的体验和看法真是迥然不同。
家长在遇到孩子离家读书的问题时,需要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多方面地考虑问题,做出决定。无论何种决定,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很大程度上,孩子的未来掌握在父母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