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家最终解释了,贯穿印度尼西亚的无形屏障

(2023-08-16 09:33:45)

撰文:哈里·贝克                    2023726

 

一张马来群岛的卫星图像,印尼以深绿色突出显示。华莱士线的大致轮廓,已添加到原始图像的顶部。(图片:星球观察者/环球图片社通过盖蒂图片社)

一条巨大的进化线的长期谜题,在边界首次划定160多年后得到了解决。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数百万年前,大陆碰撞引发了极端气候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分水岭两侧的物种。这条令人困惑的线既有想象的,也有真实的。

这条边界被称为华莱士线或华莱士的线,是英国博物学家和探险家阿尔弗雷德·鲁塞尔·华莱士于1863年首次绘制的生物地理屏障,他与查尔斯·达尔文同时提出了著名的自然选择进化论。

华莱士在穿越马来群岛时注意到,他遇到的物种在某一时刻发生了巨大变化。马来群岛是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之间的,一个由2500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链,其中包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新加坡等现代国家,这一点后来成为华莱士线的边界。(此后,为了反映该地区的最新调查结果,部分线路被重新绘制。)

在华莱士线的亚洲一侧,这些生物完全来自亚洲。但在该线的澳大利亚一侧,动物既有亚洲血统,也有澳大利亚血统。一个多世纪以来,华莱士线物种的不对称分布欺骗了生态学家。其间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亚洲物种能够朝着一个方向移动,但阻止了澳大利亚物种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这是什么原因尚不清楚。

但在过去几年里,一种新的理论出现了:研究人员现在认为,华莱士线两侧物种分布不均,是由大约3500万年前的构造活动导致的极端气候变化造成的,当时澳大利亚脱离南极洲,撞入亚洲板块,诞生了马来群岛。

76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一个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动物如何受到大陆融合引发的气候影响。该模型考虑了华莱士线两侧发现的20000多个物种的扩散能力、生态偏好和进化相关性。结果显示,亚洲物种当时更适合生活在马来群岛。

气候变化

当时的主要气候变化不是由大陆本身的运动引起的,而是由它们对地球海洋的影响引起的。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亚历克斯.斯基尔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当澳大利亚漂离南极洲时,它打开了南极洲周围的这片深海区域,现在就是南极环极流(ACC)所在的地方。这极大地改变了整个地球的气候,使气候变得更加凉爽。”(环绕南极洲的ACC是世界上最大的洋流,在今天的地球气候调节中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

新模型显示,气候变化并没有对所有物种产生同等影响。东南亚和新形成的马来群岛的气候仍然比澳大利亚温暖潮湿得多,澳大利亚已经变得寒冷及干燥。因此,亚洲的生物很好地适应了在马来群岛上的生活,并将其作为移居澳大利亚的“垫脚石”, 斯基尔斯说。但“澳大利亚物种并非如此,”他补充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是在更凉爽、越来越干燥的气候中进化而来的,因此,与从亚洲迁徙过来的生物相比,它们在热带岛屿上站稳脚跟的成功率较低。”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现代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生物物种。斯基尔斯说:“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继续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哪些物种可能更善于适应新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