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树桥村古桥遗址探秘

标签:
树桥村古桥遗址考古元代古桥石质拱桥 |
分类: 原创摄影 |
http://s5/mw690/001LC0Ibzy6Hih8xNwof4&690
周三有网友称:在“南场村”发现了古迹,颇感意外,遂于周五下午来到这里查看;其实这里原来不是“南场村”,所谓“南场”原来不过是树桥村的大场(二声)院而已,大兴区树桥村在此处东边百米以外,树桥村老村子已经拆没了,原村民基本上已经拆迁走了,现在的“村子”,已变成地道的三不管“老外村”...
周五下午用手机匆匆 拍了几张照片发在了网上,在工地遇见了70多岁的索先生,老人家说退休前是干工民建专业的,对古建很感兴趣,因此我与老人家攀谈了起来。首先根据现场古迹特征,共同否定了古墓之说,认为古桥的可能性最大,也不排除其它水利设施的可能,因为有事儿,只与老人家聊了不到十分钟就分手了。
周六上午临时借来相机,经过现场工作人员许可,得以近距离拍摄。
此图为西向东拍摄,南北宽约20米,部分挖掘出的文物已经拉走了。
http://s11/mw690/001LC0Ibty6Et6t19Lcda&690
这个是河床底部花岗岩石板上镶嵌的铁制燕尾榫,厚约80mm,用于连接固定河床花岗岩石板。 此遗址所用石材,除了现场发现的望柱外,均使用了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真是不可思议!即使是在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加工一块花岗岩部件,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几百年前呢!
http://s6/mw690/001LC0Ibty6Et6tGQdf05&690
此图为起出铁制燕尾榫后,在花岗岩石板上留下的燕尾槽,据现场工作人员讲:起出燕尾榫,费了老劲了!很可惜没有拍到铁制燕尾榫的实物照片,实物被保护起来了。
http://s13/mw690/001LC0Ibty6Et6uec9u6c&690
经向现场考古人员请教,这个遗址是元代的石质拱桥遗址,图中凹槽是安装拱桥用的。
http://s1/mw690/001LC0Ibty6Et6uJRtK00&690
从图中可以看出:拱桥的“满堂红”基础,是用约5米长的木桩打造,在木桩上面,铺设了一层枕木,枕木上边,是一层厚厚的花岗岩!每块花岗岩都是咬口榫接!其中还辅以铁制燕尾榫加以固定!工程量之大,工艺之先进,在几百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http://s12/mw690/001LC0Ibty6Et6xgYjhab&690
现场发现的唯一一根望柱,柱头为方形,阳角均为圆型倒角,柱身有镶嵌凹槽;此望柱造型简单、大方,显得很敦实!
http://s7/mw690/001LC0Ibty6Et6xZsy256&690
http://s10/mw690/001LC0Ibty6Et6yx2pbb9&690
古桥东侧(下游)的护堤桩,无论是密度,还是数量上,都远多于西侧(上游),从力学角度讲,也是非常科学的。
http://s6/mw690/001LC0Ibty6Et6z37eZ55&690
http://s1/mw690/001LC0Ibty6Et6zDZHae0&690
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古桥基础的结构组成,桥体除了木桩及枕木基础外,石桥的外立面,全部采用了花岗岩石材!而京城的房山,则是盛产优质花岗岩的产地,可以推测:此石桥所用花岗岩,应该是产自房山的。
http://s8/mw690/001LC0Ibty6Et6AojDFe7&690
图中为拆下的一块花岗岩部件儿,可以看出是多么结实!不破损,恐怕是很难拆下来的!制作如此形状,恐怕也费了老劲了!经过了数百年的化学反应,桥体已经融为一体了。
http://s16/mw690/001LC0Ibty6Et6F8ajZcf&690
桥体外立面首层,安装拱桥的基座,两块石料间,不仅花岗岩结构件做了榫接,还做了燕尾榫镶嵌定位加固!足见先人之智慧高超!
http://s12/mw690/001LC0Ibty6EtfHfiRlcb&690
从此茬口可以看出,石板均为咬口连接,尤其是处于边缘的异形结构,既科学,又美观!
http://s11/mw690/001LC0Ibty6Et6GIvNg2a&690
处于古桥西侧(上游)的护堤木桩,少而稀,是因其应力较小而为吧。
http://s4/mw690/001LC0Ibty6Et6Ih26v53&690
古桥的花岗岩基础及外立面,均采用了花岗岩石材,而内部填充物为青砖结构。
http://s10/mw690/001LC0Ibty6Et6JhktX59&690
http://s6/mw690/001LC0Ibty6Et6N8kQd45&690
http://s2/mw690/001LC0Ibty6Et6TNPc521&690
古桥遗址因深埋在约5米深的土层下,而得以保存,而桥体因何被毁,恐怕得问问后人了!...
http://s4/mw690/001LC0Ibty6Et6UjMcz33&690
图中上方的砼制桥梁位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木桥,仅供行人通过,偶尔也有马车通过,八十年代木桥被机动车轧塌了,就换上了空心砼楼板,再后来就变成了今天看到的,结实但没有美感的桥...离这个古桥遗址东边不远,就是树桥村,大胆的设想:如果树桥村是以此桥命名而来的话,此桥原名是否叫“树桥”呢?!
http://s11/mw690/001LC0Ibty6Et6Vn4vgfa&690
古桥除了基础和外墙外,均使用了图中所示青砖填塇备里儿,青砖规格为460x240x140(mm),无落款印鉴;青砖质量非常好!尺寸规矩, 表面平整,砖内细腻无夹心和杂质,绝对称得上是上品!
http://s1/mw690/001LC0Ibty6Etj00ybe20&690
此木桩下部为楔状,长约5米,历经数百年不朽,依然如新,是否做了防腐处理呢?!
http://s4/mw690/001LC0Ibty6Et6Wml9N23&690
看看古迹遗址以外的景色,颇为属地管理者感到汗颜!--南侧墙下就有新鲜的人类排泄物......!
http://s12/mw690/001LC0Ibty6Et6WR98Lbb&690
这是距古桥遗址西侧(上游)约50米的工地,水坑处挖出了密集的木桩!此处可能是一处与古桥同年代的石质码头吗?还是一处景观亭子?就不得而知了,除了挖出的木桩散落得到处都是,其它啥也没有了。
树桥村古桥遗址,是在命运多舛的小龙河改造过程中发现的,这个工程,早在上个世纪就该完成了...
据说这个古桥遗址考查完成后,有关部门就该决定是否保留了,关键看是否有保留价值!......真心希望古桥遗址,能够完整保留下来!不为别的,古迹都毁了,那么能够留给后人的,还有什么呢?!......
后续:下图是2014年4月8日手机拍摄的古桥遗址。
此图为西向东拍摄,南北宽约20米,部分挖掘出的文物已经拉走了。
http://s11/mw690/001LC0Ibty6Et6t19Lcda&690
http://s6/mw690/001LC0Ibty6Et6tGQdf05&690
http://s13/mw690/001LC0Ibty6Et6uec9u6c&690
http://s1/mw690/001LC0Ibty6Et6uJRtK00&690
花岗岩石板下,铺设的枕木。
现场认真工作的考古工作者。
河道底部石板间,整齐排列的燕尾榫。
用来缝制、固定枕木用的方形铁钉,约一尺长,不知是否做了防锈处理?经历了几百年,依旧如新。
http://s12/mw690/001LC0Ibty6Et6xgYjhab&690
http://s7/mw690/001LC0Ibty6Et6xZsy256&690
http://s10/mw690/001LC0Ibty6Et6yx2pbb9&690
http://s6/mw690/001LC0Ibty6Et6z37eZ55&690
http://s1/mw690/001LC0Ibty6Et6zDZHae0&690
http://s8/mw690/001LC0Ibty6Et6AojDFe7&690
http://s16/mw690/001LC0Ibty6Et6F8ajZcf&690
http://s12/mw690/001LC0Ibty6EtfHfiRlcb&690
http://s11/mw690/001LC0Ibty6Et6GIvNg2a&690
远端残存的首层外立面,保存较完整,而近端的则残缺不全了。
http://s4/mw690/001LC0Ibty6Et6Ih26v53&690
此时,地表水仍然结着冰,考古工作真是辛苦!
http://s10/mw690/001LC0Ibty6Et6JhktX59&690
大自然镶嵌在河床上的贝壳。
南边的基座保存较完整。
复杂而又结实的咬口榫接。
历经数百年,河床依然坚固平整!
http://s6/mw690/001LC0Ibty6Et6N8kQd45&690
http://s2/mw690/001LC0Ibty6Et6TNPc521&690
http://s4/mw690/001LC0Ibty6Et6UjMcz33&690
考古人员仍在认真工作着...
http://s11/mw690/001LC0Ibty6Et6Vn4vgfa&690
http://s1/mw690/001LC0Ibty6Etj00ybe20&690
http://s4/mw690/001LC0Ibty6Et6Wml9N23&690
http://s12/mw690/001LC0Ibty6Et6WR98Lbb&690
从桥上拍摄的古桥遗址
后续:下图是2014年4月8日手机拍摄的古桥遗址。
http://s16/mw690/001LC0Ibzy6HWInosKXff&690
下图是小龙河改造的河堤断面照片,施工用石料均为花岗岩。
http://s3/mw690/001LC0Ibzy6HWIp7DMK42&690(手机拍摄)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癸巳十月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