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了寺村与兴国寺

(2014-12-25 20:36:16)
标签:

文化

“二漕东运自隋唐,叶叶风帆下建康。白了村边无觅处,蓬莱清浅种扶桑。”这是清人王特选《古迹杂咏 》中的一首。说的是白了寺曾经是隋唐时期的运河码头,帆船来往该处与建康(今南京)的昔日景象,如今却风光不在。
白了寺村,位于滕州市区西二十五里处,姜屯镇辖区内的一个自然村,现有人口965人,249户,耕地面积785亩。该村附近古迹较多,古代寺院、驿站、运河闸坝曾建于此。唐太宗功臣‘徐懋公“李勣的后裔,十七世孙徐元振迁居于此村。据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立,原在该村现存滕国故城碑林里的《新修大殿之碑》记载:”滕郡之西有村曰白了,距郡城二十有五里,即其村中以建寺焉。其修建之始,爰自唐开元十一年,旧名大圣院。至圣朝大定四年,赐以寺额名曰兴国寺。“又据清道光版《滕县志》载:‘”兴国寺’唐开元二十一年,铸铁菩萨像一尊,至宋政和间存留,为大圣院废,齐僧圆义重修。皇统间再修,请改名兴国寺。”关于白了寺村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很久以前该村以寺命名。一天一个远道而来的过路人问其村人,这是何地,村人答″兴国(guei)寺",路人以为村人骂他″腥(骗的意思)龟寺",古代″国"读″龟"音,于是两人吵打起来,互不相让,官司打了到县衙里,县官听了两人自述,问过师爷,师爷说确有″兴国寺"。于是县官说,把村改叫″白了寺"村,官司也就白了了之。
据文献记载,白了寺村在汉代就有驿站。至正年间,驿站在湖陵城,今鱼台县迤东一带。因水患,迁建于此。白了寺村在隋、唐时代是运河故道,该村附近东西方向依稀可见其迹象。清道光版《滕县志艺文》载有黄念典白了村《大槐记》云:”寺北旧为漕渠,帆樯所会,冠盖交错。。。。。,星霜屡易,渠已就湮,惟兹槐也,乃与疏钟清磬共消磨于荒烟野蔓之间。“
《齐乘》记载:“南梁水(今城河)出滕县荆沟村,西南流至滕州东门外,折而过城北入山阳湖,俗曰刁阳。田湖南出,注於泗与今不合。然城北二里许,盖有运河故道焉。闸尚在,入白了村,入湖陵。”
清康熙五十六年版《滕县志》记载:“宋徐元振墓在白了村。 
”金朝明昌元年(1190年),十九世孙徐琳立祖碑于白了寺村。现今白了寺村以王、李、张姓为主,徐姓在那里不是大户,徐姓的古老墓碑已了无踪迹。
几年前,笔者听说白了寺村重修了兴国寺,曾经走访。现今的所谓寺院只不过仅有一进院落,所谓“大殿”乃三间普通民房,屋顶换了现代的大瓦,其它好像是旧物。屋内新塑的神像也没有神气更无古味了,室内空间狭小,难容更多香客和信徒跪拜。尤其兴国寺的门匾,喷绘而成,太无文化价值。我想最好找一个书法家提写,用木或石刻做成为好。不知现今是什么模样?
天人合一  ,和谐共生,让滕州古老的传统文化与道、释共存,建设成和谐的世界!
 

 

 

http://s9/middle/6088b3e1t796e1a296e68&690

  白了寺村的兴国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