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荷

标签:
花间集原创画家于恒希鹰飞倒仰文化 |
分类: 欣赏 |
http://s8/mw690/001l3Sduzy6U2LvI7Wf67&690
【临江仙】荷/花间集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一、
环影香云飘渺,天然风致萦秋。
仙姿绰约韵悠悠,
倾国倾城貌,非雾非烟留。
玉刻无瑕托露,瑶台别做天遊。
多情欲去意难休。
西风解环佩,明月照池洲。
二、
国色天妆参差,丹绯一晕娇羞。
锦裙雅淡静如秋。
檀心蕊半露,映水怕抬头。
藕断丝连知意,菂存心苦无愁。
房空花老记华舟。
弄珠旋碧落,水调漫传流。
http://s16/mw690/001l3Sduzy6U4h3UzGn1f&690
敬录淡泊轩主老师对《临江仙·荷》的精彩赏析,花致以深谢!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仙姿绰约韵悠悠
-----浅析花间集君《临江仙·荷》
环影香云飘渺,天然风致萦秋。
仙姿绰约韵悠悠,
倾国倾城貌,非雾非烟留。
玉刻无瑕托露,瑶台别做天遊。
多情欲去意难休。
西风解环佩,明月照池洲。
----------------------------------
开端由影入境,“环影”“香云”“仙姿”“国色”,逼真写出荷的特有风貌,由远及近,由物到情,用笔极有层次,给读者是一幅立体画面。横塘柳影,翠盖摇曳,香风缥缈,仙姿国色的荷花亭亭玉立在翠與之间。目睹其境,所见到不是现实的荷花,而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神女,一位皎洁秀美的绝代佳人。宋有词人云:“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其间的“年芳”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暗寓留恋光景之意。而此调中,词人写到“天然风致萦秋”是为全词打下伏笔。“萦”,缠绕、挂怀。乍看,此句是在写景,其实词人将主观情象寄付于眼前的物象之中。词人显然深知,热闹眼时的荷花,在随着时间的推进,必然经历着从夏到秋、从浓到淡的经历。这种经历是必然的、无条件的服从。荷,客观使然;词人,也坦然面对。尽管如此,词人以“仙姿绰约韵悠悠”一歇承上启下,由荷的外形美过渡转写荷的内质美。这种由形到神的手法,词人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城国”事典入境再次点染,让荷姿更丰满,更迷人!“非雾非烟留”,有效引用白居易的诗句“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词人精巧化典语入境,“非雾”、“非烟”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雾、似烟。因此
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词人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非雾非烟留”作为上片的收结,可知这里取喻于花如雾如烟,蕴涵了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真谛!
人比拟之巧,在静美的艺术画境中添伴了艺术想象而增添了许多灵秀之气。写花实是写人,这种空际传神的词笔,富有启发性和审美性,正如王国维所说“雾里看花”之美感!
http://s8/mw690/001l3Sduzy6U2LvI7Wf67&690
敬录众吟长精彩美玉,花一并致以深谢!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念奴娇·爱莲/鹰飞倒仰
平生炽爱,臆繁漪,西子凌波时节。
夏日熏风、和液畅,旋步临香情澈。
照水英皇,明妃出浴,越女胭脂玦。
灵盘承露,歌传柔淼三叠。
瑶池晓梦霏霏,冰肌玉魄,寂寞烟中阕。
笑对红尘、魂不染,丽质亭亭难折。
莲镜轻呵,心舟欸乃,贪卧芙蓉雪。
云愁拂尽,飞来仙袂长帖。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
七律·读于恒希先生水墨荷花/楚江闲鹤
一、
二、
几支高洁堪羞玉,十万淋漓欲接天。
别格通神师造化,殷情入墨种琼田。
放生奇朵知郎意,共约冰魂八百年。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多丽/往事如烟
醉瑶池,浩然万种婆娑。
漫氤氲、天香笔下,坐忘陶醉吟哦。
系无邪、风骚泼墨,师造化、神韵飞歌。
动静虚实,红颜若雪,恣情怀揽月嫦娥。
纵创意、中西合璧,滴水竟琢磨。
痴心处、千寻积淀,自蓄心窝。
问缘由、求臻至善,岁月何计蹉跎。
最关情、匠心独运,唯探索、腴影芳荷。
缨濯清涟,出淤不染,炎凉尘梦逐凌波。
寓使命,恒希新境,褒贬任偏颇。
同天地、平生烟雨,斗笠衣蓑。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七律】观荷/独我闲
岸柳丝垂千万条,池塘菡萏献妖娇。
接天莲叶无穷嫩,映日荷花别样骄。
鹅鸭凌波采丹藕,鸳鸯戏水唱歌谣。
泛舟潋滟金鱼跃,晚照晴阳似火烧。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临江仙】荷/独我闲
柳岸池田莲叶碧,任凭风雨香留。
水摇波动自悠悠,
婷婷秀色,云影月含羞。
身陷淤泥尘不染,任君评说风流。
无须骚客献温柔。
清新文静,不问世间秋。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临江仙】荷花词赠花儿/江淮居士
新浪博中泼彩墨,情思染透风荷。
千年失落唱莲歌。
花间才女在,笑着绿裙罗。
美艳娉婷堪作画,香红醉了江河。
西洲梦里约君多。
醒来人不见,荷影卧柔波。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鹧鸪天】荷魂/蓝天老师
玉骨红腮露润鲜,香芬袅袅伴罗烟。
水滋泥浴冰魂铸,浊浪清风娥影翩。
擎碧伞,秀娇颜。低眉浅笑弄轻弦。
瑶池沉醉添流韵,娇蕊柔姿幻似仙。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鹧鸪天】荷/清闲居士
一、
倩影凌波仙子,娇柔妩媚含羞。
纤姿妖娆竞风流,
淡容西子貌,碧水煦风悠。
翠盖无尘凝露,荷塘蛙戏鱼游。
蜻蜓尖抱意难休。
甘霖润蓓蕾,鸥鹭恋芳洲。
二、
出水芙蓉国色,含情脉脉温柔。
裙衫清雅韵娴幽。
慧心酬众意,静雅拂船头。
出自污泥不染,心怀甘苦无忧。
蓬丰花谢系兰舟。
残枝风骨在,霜景亦风流。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临江仙·荷】/静轩斋主
一、
俏影香魂缭绕,翠华明媚迎秋。
青房紫的碧芬悠,
晓时娇蕊媚,玉色倩姿遒。
魏紫姚黄羞愧,莲池骚客争遊。
黄昏日落赏难休。
月明仙客醉,芳露梦中收。
二、
槐国罔分朝夕,芳池何论春秋。
花逢骚客显娇羞。
瑶池王母种,芳魄注心头。
几处丹华高洁,一池紫菂风流。
拈花采果荡扁舟。
晚秋伤落寞,蘸墨抒闲愁。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临江仙·荷】/君真水无香
一、
坐爱横塘招远客,一香重锁三秋。
尤得菩萨撒清悠。
人皆膜拜,世世把情留。
沦落红尘渾不染,略施簿枌云游。
百花形胜闹无休。
闲来画比,水墨染汀洲。
二、
弄彩蜻蜓勤又点,浅来一抹些羞。
消得风色忘司秋。
层波向畔,蝉上柳梢头。
总恨空天还不改,问心苦断中愁。
又教蓮女荡轻舟。
几声莺渐,晚照起烟流。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七绝】荷/益生
灵韵笔行分墨染,宝光析透蕴絪氲。
池荷花蕊香几许,梦亦时空幻缜纷。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渔家傲】咏荷/墨缘诗情
出水芙蓉清丽罕,凝珠嫩蕊冰肌典。
欲放含苞柔媚浅,莲韵诞,荷塘月色蛙鸣婉。
水佩风裳云影泛,亭亭玉立娇姿展。
躰润冰清泥拒染,洁质显,清香久散芬芳远。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七绝四首·读于恒希先生水墨荷花/馨圃
一、
文心墨骨最相关,上乘天然索亦艰。
今品丹青新境界,风神只在碧水间。
二、
笔墨原参造化功,毫沾露气腕生风。
堪怜洁魄清光里,谁解色香禅意中?
三、
借得欧风融色影,泼来古韵浸华衣。
兰汤出浴新凉后,无论燕瘦与环肥。
四、
心声莲意两珑玲,墨洒琼田播远馨。
敢向濂溪夸净植,芳魂入纸更亭亭。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临江仙·荷/独醉荷风
千古轮回情依旧,离尘独蛰琼宫。
沧桑未改最初容。
史前无俗态,今日尚颜红。
岸上风光多变幻,车驰楼耸瞠瞳。
淡然无视属芙蓉。
清波莲足浪,皓月叶裙风。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临江仙】荷/眼镜蛇
映日娇颜经雨裛,芳姿不减争秋。
参差倩影自闲悠,
红囊彰雅韵,翠盖掩风流。
谁解冰怀融水意?瑶池潋滟栖游!
牵情浩宇恋无休,
披霞仙骨媚,饮露靓腮柔。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临江仙】*荷/陋屋主人
一、
色彩斑斓融潋滟,池塘菡萏含羞。
清波荡漾总无忧。
丹青勤渲染,翰墨醉同俦。
淡抹浓妆积淀里,夜阑灯下绸缪。
知足常乐忘烦愁。
点厾随兴致,写意竞风流。
二、
月色朦胧迷菡萏,高洁淡雅清幽。
湮宣勾勒解心愁。
娇妍因淡墨,艳丽为温柔。
写意瑶池图破壁,惊奇慰藉苛求。
挣脱禁锢拓荒洲。
心间装异彩,艺苑可遨游。
http://s16/mw690/001LBmR9ty6T8UAURNJdf&690
【临江仙】荷/危阑独倚
一、
一带霞光收眼底,半潭碧水临秋。
繁华浴彩兴还悠,
风摇波影曳,月荡暗香留。
淡淡幽芳凝绮梦,心陪菡萏欢遊。
不携雅韵趣何休。
馨浮苍莽岸,花染白苹洲。
二、
翠盖娉婷飞丽影,一池粉黛凝羞。
妖娆淡雅报清秋。
风和随柳漾,雨打更昂头。
坦荡情怀知玉洁,临渊诉尽轻愁。
凌波踏浪驭兰舟。
新晴闲趣放,不忍泪空流。
http://s16/mw690/001l3Sduzy6U2LWvTt52f&690
笔耕数十载
——画家于恒希荷花画作赏析
作者:覃文
荷花历来是画家最为喜爱的题材之一,明有王冕、徐渭,清有八大山人,民初以来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家均喜画荷而各领风骚,今人黄永玉更是匠心独运,融贯中西,将荷花的风姿升华到了前无古人的新境。
于恒希也是一位喜画荷花的痴迷者,几十年来研摹古今,默默耕耘,常徜徉于荷塘之畔而不知日之西垂,写生于风霜雨露之中而忘其饥渴。因爱荷花,购来一盆白莲置于家中,终日服侍致微,揣摹不辍;又在山中小院内掘一池塘,养荷一片,叶茂花美,赏之心悦神怡。他画的荷花虽艳丽却不媚俗,丰腴而不拥塞,饱满的构筑中飨人以幽远的意境和冥思的空间。
http://s10/mw690/001l3Sduzy6U2KSmaH709&690
“师造化”,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是所有艺术家须遵循的创作原则,于恒希忠实地予以秉承。他画的荷花始终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写实加写意的艺术手段,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成果,形成了既中(中国)既西(西洋)既工(工笔)既写(写意)的独特个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http://s15/mw690/001l3Sduzy6U2KWxHn89e&690
一、写实与写意并茂
http://s14/mw690/001l3Sduzy6U2KZFwAJad&690
荷花赋予人的感受不同,对于荷花的审美认知也因人而异。有人喜爱出水芙蓉迎日绽放的妖艳,有人则偏爱秋塘残败的凋零。美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主观感应的体现,把自然的美演化为感人的艺术形象,需要画家付出艰苦、漫长而不为人知的探求和努力。于恒希对于荷花的感受展现在他的作品里,他笔下的白荷,净洁高雅如玉出琼液,红荷,则艳丽极至似红英出水。这种艺术上的极端处理恰恰反映着画家对自然的体验和升华,并渴望把这种感受通过艺术再现传达给观者,以求引起共鸣和感动。因此,可以说他的作品是强烈的,但同时也是朴实的、亲切的。
http://s12/mw690/001l3Sduzy6U2L5yKz91b&690
二、水墨与色彩交融
于恒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着意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表现规律同中国的水墨相融合,他的这种艺术取向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对传统写意花鸟画在色彩方面的缺失产生强烈的变革意向,欲还给花鸟世界以绚丽多彩的本来面貌;
二是他本人在西画色彩造型方面有着丰厚的积累,在处理色彩关系和把握整体色调的能力上,较之那些纯传统、纯水墨式的“老画法”,有较明显的优势。同时,他在传统绘画方面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名师指导。因此,他实际上是一位“两栖”或多元型的画家,具备了创新中西结合画风的艺术素养。
http://s3/mw690/001l3Sduzy6U2Lmx85Q82&690
在于恒希的荷花作品中,色彩与水墨交融无间。白荷不是简单空白,微妙的色彩变化和冷暖对比使其更趋妩媚动人;荷叶在水墨映托下呈现丰富多变的色彩倾向,既有恣意挥洒的笔墨情趣,又具光与色交相辉映的美感享受。可以说,这是他艺术风格最为突出的亮点。
http://s9/mw690/001l3Sduzy6U2LpGqRa28&690
在色彩与水墨关系的处理上,于恒希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他在尽量发挥传统笔墨功能的同时,将用笔、用墨和用色三者有机地溶为一体。他的作品,虽色彩饱满,但不失水墨层次之变化;虽色墨交融,却不污浊混沌。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墨为色托辉,色为墨增彩,他的画极具彩墨并茂的艺术感染力。
http://s14/mw690/001l3Sduzy6U2LstAnjad&690
三、冲破平面套式
http://s8/mw690/001l3Sduzy6U2LvI7Wf67&690
于恒希一反传统成法,摒弃二维空间的平面图式,大胆地以西画技法拓展作品的纵深层次,以三维空间的艺术构架,将画境引向深远。他运用西画中的透视原理和色彩空间关系,表现荷塘的幽深意境,荷花不是描在纸上的图案,而是立在空气中、有空间距离的实体,仿佛有触手可及的真实感。所以,他的作品中,层叠的荷叶漫延伸展层次丰盈,水面不是传统式的空白,丰富的色彩透视出水光交映的意境。这种深邃的空间感使其在创新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http://s2/mw690/001l3Sduzy6U2LG3i0Na1&690
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和载体自有其优越之处,但也有其表达刻划的局限。于恒希突破旧篱,迎难而上,于无法中求法,大胆“嫁接”中西画法,不拘于用墨、用色、用纸、用笔之成规,一切手段均从表达对象出发,在努力保持中国画基本特色的原则下,兼收并蓄,融汇古今,汲取中外,笔耕墨濡,至诚竭力,不取捷径,不为时风所动,终成自己的面貌。
http://s4/mw690/001l3Sduzy6U2LLh2Pp83&690
于恒希深知个人的探索是有限的,他追求的目标是完美。他理想中的中国画应该是这样的:既不泥古而沉腐,又非怪异而猎奇;既承传统之风貌,又具时代之情蕴;既合东方美学之理念,又含西方审美之要素;既富笔墨意境之韵味,又多色彩层次之丰腴;既得精细刻划之华美,又呈泼洒喧泄之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