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bmiddle/608803dfn94c2fe1c3c9b&690&690
文/花间集
赚得愁多用。
把千古、痴儿怨女,痛肠染重。
万竿月竹一帘雨,蝶妒蜂欺香弄。
空胜有、啼痕情种。
似水流光沁芳处,写顽石仙草同恨共。
何处问,太虚梦?
嗔颦惜悯伥阶空。
泪暗抛、无声绮语,奈何钗风。
艳骨锦囊收将去,薄雾轻云讥讽。
春意尽、埋香故冢。
花谢花开人不见,哭风刀霜剑严相送。
花不语,惟心恸。
http://s6/bmiddle/608803dfh960428ceb325&690
我的眼泪特别多,多到我的诗友对我说:“每每走进花的小院,翻开诗集,诗中有泪;打开留言,言中藏泪;与之交谈,闻语哽咽,花啊,你泪何其多也”!于是我“悄无声地转身去”,藏起了悲声,含笑待人。当然我的泪并未因此而枯竭,在我的心底仍然有一潭泪湖蓄满了我的眼泪。
我感谢朋友们对我的眼泪的同情。或许我的泪流的过于平泛,毫无诗意。但是,我却不认为眼泪是软弱的表现。眼泪其实是一种涵养、气质和风度。
眼泪往往有非常奇特的效应。当泪湿罗裳时,“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当泪染红枫时,“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当与君相别时,“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当欲别又不舍,再度潸然泪下时,“藏啼流送别,试泪强相参”。
然我的泪则是“花谢香断有我怜,间枝落残惜纷飞。独叹寒阶凉如许,韵含悲声向月前。梅不待春争桃李,英若飞絮又为谁?疏影随风入残梦,淡怀飘零奈天?”在我的夫君远赴重洋时,我已无泪:“遥天之外极目看,抱月飘烟等消息。菱镜台前尘积厚,任风吹帘欹侧戚。”而我为朋友感情受挫时则长叹息:“难书断云成幽梦,人生南北何相逢?相逢何必成相识,相识无言蘅蕪冷。蘅蕪冷却望姗姗,姗姗消息惨不闻。不闻花落凉雨过,雨过清泪忽成血!”点点滴滴,恰如是“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仔细想来,我的眼泪流的是非常真实的,它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我全部的感情。任凭“角声寒,夜阑栅,怕人寻问,咽泪强欢”的唐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李清照;“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武媚娘,她们的泪千姿百态,令人砰然心动,然花间集的泪始终与林黛玉的泪流在一起。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肩荷药锄,手提花蓝,哭葬百花。那大家闺秀的气质,清新脱俗的容貌,孤苦无依的身世,娇柔无力的身体,加之哭葬百花的境界,只能以“凄美”而概括之!
林黛玉更有那《题帕三绝句》以“泪”贯穿始终,而“泪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向谁?”中一个“谁”字,问得何等直接!林黛玉把自己的深情极其大胆地捧给了宝玉;同时又将不尽的疑问传答给了心上人能否读得懂她的这番情谊;更是将自己的一腔心事向整个世界宣泄,就这一个问句,写尽了林黛玉此时的幸福、伤悲、忧虑交织的心情,给她的爱情抹上了一缕凄美的色彩。
写到这里,我的泪又悄然落下。“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那愁是从何而来,竟如此不着边际又不露痕迹——终于,泪又征服了自己。
试问,情到深处,谁能够逃出这一滴泪......
http://s6/bmiddle/608803dfh960428ceb325&690
文/楼兰古城
丹青无绪管弦迟,情到深时谁不痴。
忍看凄凄焚稿泪,偏吟戚戚葬花词。
红楼恍惚伤红梦,冷月依稀映冷枝。
那石只应天上有,此花唯惯伴瑶池。
(多谢楼兰先生美玉相赠,花精心收藏。)
敬请点击链接,雅赏楼兰先生雅作:赏【金缕曲。夜读《红楼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