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海松 “雄风”自在谈笑间

标签:
转载 |
分类: 科室科普 |
http://s6/mw690/001GENyXgy6Jz7j3ZKRc5&690
“医患关系要都这样该多好!”未见其面,记者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这种
雄风自在谈笑间
病人络绎不绝,下班时间已过,直到整个走廊都安静下来,李海松和他带的几个学生还在对一个远道而来的患者做心理安抚——这位转诊过十几家医院的病人,虽然拿到了药方,但仍然不放心。
终于等到了和李海松说“私房话”的时间,记者提起刚才在走廊里听到的大
看到这位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新浪网健康节目中侃侃而谈的全国知
如何进入一个治疗的良性循环?李海松常常是从恢复病人的心理优势开始的。面对病人“我怎么这么倒霉,雄性激素水平这么低?”等问题,李海松总是追根溯源地宽慰病人:“你能坐在这里问我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了——说明你的父母在生育方面是健康的,没有什么停孕、不育的基因;另外,人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激素水平不可能都像汽车排量那么统一,更何况汽车排量也有1.0、2.0甚至4.0的区别,不可能人人都是4.0,像穆铁柱、姚明那么高,像泰森那么壮。必然有夏利也有法拉利,有宝马也有宝来,有奥拓也有奥迪。只要你不天天越野、跑高速,排量低还能保证在市里到处跑还不超速,挺好的!”听着李海松仿佛豫剧唱腔式的解说,记者忍不住笑出来,李海松说:“你都笑了,事实情况就是如此,病人听进去了,能不放松吗?心情好了疗效才会提高,有了疗效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所有这些缓解病人紧张、焦虑心情的努力,只是李海松工作的前奏。
在国外“不推荐药物治疗”的领域开方
为病人宽心之后,关键还是疗效。2013年成立的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在医疗水准和服务理念上都代表了中国中医发展的最高水准,李海松觉得,作为国际部的特需门诊专家,“创新性地处理好临床工作”是男科最大的亮点。
如何创新,让中医与国际接轨,李海松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套完整的构思。
首先,他发现传统的中医男科有很多空白的领域。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提高,
比如阳痿,在以往的临床中他发现很多脑血管、动脉硬化、糖尿病病人在用了活血化淤、通络的药以后,阳痿反而改善了、性功能提高了。由此李海松提出阳痿的实质是“阴茎中风”,因为血淤贯穿阳痿的始终,所以以活血通络为当今阳痿的主要治疗方法,这在理论上把中医治疗阳痿的认知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前列腺炎方面,以前中医最核心的概念叫“浊”,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但李海松以多年的行医经验发现这个概念并不完全,当今的前列腺炎患者多数是因为久坐、饮食肥腻辛辣引起的,还是应当从淤论治,并进一步提出该病属于久痛入络的“络病”。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李海松把前列腺炎的络病治疗分解为五个课题,目前的临床、实验、流行病学调查、疗效反馈等,已经全面验证了李海松理论的正确性。
在男性不育方面,李海松的思路以人为调节体内环境为主,养阴不过寒、温阳不过热,微调阴阳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并且这个“微调阴阳”的理论创新最终发展成为国家“973”课题“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
理论进度与临床创新互为表里,最显著的结果莫过于门诊量的上升,不论是普
同时,随着各个领域的不断突破,李海松“不唯古、不盲从”的学术气质也渐渐为社会所知,成为各种媒体男性健康节目的座上宾。尤其是东直门医院国际部成立后,李海松的名字在国际上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不只是很多病人抱着最后也是最大的希望来到他位于国际部的特需门诊,大量国外的病人也慕名而来。李海松和他的团队在男性不育、前列腺炎等国外“不推荐药物治疗”的领域推出了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药方!
李海松对病人来国际部治疗的原因非常清楚:“国际部对专家的要求高,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很符合现代人的就医习惯。很多外国人此前没接触过中医,对他们来说,理解中医需要一个过程。但最终不管国内、国外,中医、西医,有疗效的才是最科学的。”
攀登片刻未曾闲
第一步是“像”,要比葫芦画瓢,踏踏实实、有板有眼地了解每一个诊疗步骤,了解规则;第二步是“细”,在规范之内,把工作做到位,做到极致;第三步是“变”,尽知其然之后知其所以然,开始触类旁通、求新求变;第四步是“悟”,对病情的种种变化了然于心,真正做到随心所欲,各种诊疗手段灵活运用。
在24年的科主任生涯中,李海松尤其看重后两步,他认为这两步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个体差异的精细把握,然后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施治的原则。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体质不同,对外在刺激的反应不同,对药物干预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在原则规范之上还要有变,真正符合临床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在如何对待病人的问题上,李海松也有过一个四步走的过程。如同他在河南
李海松之所以能在抑郁症高发的“雷区”举重若轻,在谈笑风生中赢得病人
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李海松带过的20名硕士、博士生,他们毕业后大多数
在教学上,李海松同样不依不饶地求新求变,是个彻底的“改革派”。
说到改革,就不得不提及李海松的另一个悟道:西药中用。怎样把两种不同理论体系、不同生产剂量方式、不同使用标准的东西共同使用呢?李海松的经验是,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使用西药。比如一种扩张血管的西药,按中医的理论就是活血的,在充分考量了它的成分、剂量和副作用后,就可以纳入一张中医配方中。比如病人同时有肾虚、肝气郁结、有血淤,中药里舒肝、补肾的药效果很好,但活血药力度不够,加上适量的西药,力度刚好合适,问题完美解决了!这样跨越式的思维并不是李海松偶然突发奇想,而是他对中西医理论和用药原理的通盘考虑,经过病理、药理的综合分析后形成的一种变通与创新。他常常反问自己:“从西医的角度讲,中医用的这味药有什么疗效?”结果他发现大多中医“补肾”的药在西医体系里是调整内分泌、提高雄激素水平的,中医“舒肝、解淤”的药在西医看来是“抗抑郁药”,而通过对中药取材和搭配的综合考虑,可以实现最佳疗效和最低毒性的“绿色配方”。
其实中外古今,医者莫不相通,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在医疗服务中,理性的、变通的思维能力,灵活的沟通能力及开阔的社会视野,永远是排在药物和技术前面的,医学是一门人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抽去了医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