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聋人高考:无声世界里的艰难大学路

(2009-07-06 00:29:4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无声的世界

http://www.haedu.cn/Files/images/2007.04/y0414002.JPG

柯立琳为聋人学生上英语课

  只有你真的聋了,你才会明白,聋人要想参加高考,究竟有多难! 半路失聪的宁乐飞用他的超长短信,把自己想要参加高考所遇到的难题“抖搂”了出来,但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战斗。在宁乐飞的身后,站着的是一个聋人群体。宁乐飞的难题自然也是这个群体的难题。

  宁乐飞的身后站着的是一个聋人群体

  昨日本报的《考号挡住了聋人迈向高校的脚步》一文刊发后,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在记者接到的近百条短信中,有80%为残疾人所发。很多读者感谢《大河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希望残疾人的权益保障能落到实处。也有不少读者表示要给宁乐飞捐款捐物,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就在宁乐飞固执地站在大山顶上给记者发短信时,他并不知道,家住新郑农村的周仁义正穿梭在都市人群中,同样是一脸的焦急。

  周仁义是郑州盲聋哑学校高三(2)班19岁学生周梦的父亲,令他焦急不安的,同样是即将临近的聋人高考单招。

  周仁义已记不清,这一个月内他在残联、教育局和学校之间奔波过多少次了。同宁乐飞一样,周梦和同班十多名外地来的学生也无法取得考号。

  和宁乐飞不同的,周梦他们还无法在其户籍所在地报名。这是因为他们所在的这所盲聋哑学校至今没有取得高考代码,无法在电脑上查到,所以也就无法在当地报考。

  20岁的高三女生张雪聪在老师的翻译下,比比画画向记者“介绍”着她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 她同样是郑州盲聋哑学校一名即将面临高考的在校生。小时候被妈妈掏耳朵掏聋的她,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与同龄人的不同。张雪聪最大的难题,就是上学。上小学时,张雪聪都是由家人或保姆护送。上初中时,家人不敢让她骑自行车,“怕出事儿”,所以她只能挤公交。一直到上高中,张雪聪才被家人准许自己骑车上学。

  假期的时候,父母曾多次带她到全国各地旅游。由于张雪聪有个亲戚在天津,所以她“特别想到天津聋人工学院上学”,但老师说报考太难,再加上父母也对她独自去外地不放心,所以只有报考中州大学。

  张雪聪“说”,现在最让她头疼的问题,就是考号。唯一可能改变命运的高考,也许会因为得不到考号而终结。

  高考考号“简直就是一道金箍”

  在周仁义叹息女儿命运的同时,周梦的班主任冯改玲也在叹息: “学生们报考太难了,尤其是这个考号,简直就是一道金箍。”

  冯老师的班里共有13名学生今年要参加高考。和普通考生不一样的,他们全是聋人。这些孩子因为先天性耳聋,在求学路上历尽磨难。一路的艰辛,在最后否极泰来的关头,却遭遇到考号这道金箍。

  孔丹是盲聋哑学校政教处主任。她回忆起往年聋生们报名情形时,一脸的辛酸。孔丹说: “这情况(指无法拿到考号)往年都存在,年年都发生,只是没引起有关部门注意而已。”

  孔丹认为: “本来正常高中学生在高考前报名时大多是学校集中办理的,手续也简便,考号、准考证等都会在考前由老师交到学生们手中,可偏偏这些办事不方便的聋人考试报名,却要回到户籍所在地,虽然他们是单招,比普通高招要提前好长时间,但他们参加高考时所需要的考号却是与普通高招同样的考号,这就难为了这些考生及家长,正常考生还没领到手呢,他们到哪儿去领呢?没了考号,咋让孩子们高考?”

  盲聋哑学校的老师们还告诉记者,他们的学生如果是报考本省的中州大学还好通融些,而要报考像天津聋人工学院等外省大学,难度可想而知。往年也有学生家长领着学生去尝试过,但都没能考成。“人家对考生卡得特别严,没考号绝对不让考试! ”一位老师如是说。

  但也有老师曾私下给家长出主意,让他们自己带着孩子去外地的大学做工作,先让孩子去考,等考完试成绩出来了,差不多省内的考号也出来了。如果成绩考得好的话,学校也会考虑招收的,往年也有过靠此途径成功考取的学生。

  4月10日下午,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负责人孟繁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学院目前“生源不成问题”。中州大学自2001年开始招收聋人学生,前3年全招的是河南考生。那时也是单招,每年招生之前先向省教育厅、省招办报指标,批准之后再在网上公布考试大纲,因为都是省内的学生,学校之间沟通起来也比较容易,也不存在什么麻烦和矛盾。

  但随着2004年该校面向全国招生,孟繁玲所称的“沟通中的矛盾”也渐渐出现。从前几年的招100名报110名,到现在的招120名报300多名,竞争日渐激烈,而对考生的编号管理也就提上议事日程。

  “本来也考虑过要用普通高招统一的考号,但针对河南的实际情况,学校就自己给考生编号,然后等成绩出来后再查学生的统一考号。当然对外省考生,我们同样要求他们报考时必须要有14位编号的考号,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没有考号的外省考生我们一般是不允许他们参加考试的。”该校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介绍说。

  12位数的序号不知道能否派上用场

  当宁乐飞和父亲先后两次赶到洛阳市高招办时,接待他们的均是工作人员刘双敬。刘双敬第一次见到宁氏父子时,能做的只能是一个劲儿劝他们: “先治病,再说考学的事儿。”那时,他不仅没接到省里有关部门的通知,而且担心父子俩上私立学校的当。

  宁氏父子第二次在市高招办出现时,刘双敬已接到了省残联及有关部门的通知。此时,他能做的就是先让宁乐飞报上名再说,至于考号,现在确实无法给他编号,只有先给他编了个报名序号。

  2007年3月的最后一天,宁乐飞终于拿到了一张宜阳县招生办给他办的报名序号表,他的序号是031636890001。宁乐飞很认真地数了好多遍,这个序号只有12位数,而他所想要报考的天津聋人工学院所要求的是14位数的考号,他不知道这个12位数的序号究竟能不能在他去天津考试时派上用场。

  针对宁乐飞的担心,省招办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是一脸无奈: “14位数的考号是要等全省所有考生都报完名之后才能按顺序编出来,现在还没开始报名,哪来的14位数考号?”

  按照规定,普通高考的考生都是在一定时间内到户籍所在地的招生办办理报名手续,当地招生办会把采集到的电子信息统一传到省招办,然后根据各地区的代号、学生报名顺序等统一排出14位数的考号,而这个考号全国各地排出来的时间不太统一,有些省3月份就排出来了,而我省则要晚些。

  对于像宁乐飞这样的聋人考生无法参加外省大学单招的情况,省招办有关人员亦表示: “无能为力,这不是省招办能协调好的事,是全国聋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但他们同时表示: “报考省内的大学,应该不会存在障碍,省招办会尽力协调好的。“

  省残联的建议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难题

  早在宁乐飞向媒体短信求助之前,已有不少聋人考生家长向省残联求助。作为省残联教育就业部的部长,李颖桂亲自接待过不少聋人考生家长,但他能做的,仅仅是为这些考生出证明,盖上省残联的章,但他也不知道,这个证明在外省参加考试究竟管不管用。

  对于我省残疾人参加高招的情况,李颖桂总体上感觉“还是挺满意的”。每年省残联都会派人协助省招办参与高招工作,但主要是协调招生。如果遇到有些够条件的残疾考生有院校硬是不愿接收的情况,省残联会及时出面替这些考生争取权益。“但主要是给人家说好话,哪怕是下跪,只要肯把这些学生招去就成! ”曾做过好多年此项工作的省残联一朱姓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省招办也对残疾人参加高考十分重视,每年都会专门为残疾人考生配备专职体检医生。如果哪些学校认为残疾人考生身体条件不符合规定,马上就让这些医生进行体检,现场出证明。有了这些保障,录取情况也就十分喜人,去年上线245名,结果录取227名,录取率高达91%。

  但对聋人报考时所遇到的考号难题,省残联同样表示出无奈: “能不能由有关部门牵头,将全国几所招聋生的大学召集到一块儿,商量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对策,这样也许能从源头解决这个难题,避免年年都到这时候四处求情、四处联系,最终还是有不少考生无法进入考场。”

  省残联的这种建议,外省已经开始了试验。记者与天津聋人工学院负责招生的老师联系时得知,目前上海、天津等地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在外地的学校考试开始之前,上海、天津的招生办就给这些学校发函,把聋人考生的考试序号先发过去,让考生先参加考试,等成绩出来了,14位数的考号也排出来了,一点儿也不耽误录取。

  李颖桂向记者透露,目前我省残疾人总数有670多万,聋人约有80万左右,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河南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其中一项就是“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要为残疾人提供、创造均等的教育机会,通过教育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李颖桂认为,这些东西要真正落到实处,仅靠残联一家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英国义工的感慨帮助他们是我们应该做的

  4月10日,是英国义工柯立琳为中州大学几十名聋人学生上英语课的日子。在这节课上,她主要讲了复活节的来历。

  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掌握单词,柯立琳准备了一大堆道具。这位30多岁的英国女子生长在伦敦,2001年来郑州学中文一年后,便开始在郑州的高校任英语教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柯立琳发现郑州有一所专门的盲聋哑学校。那么多聋人学生在一起上课、学习,在她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英国,聋人是要与正常人一起上课的,“政府有义务为他们配备手语翻译或速记员的”。

  “在美国,没有一所大学可以拒收残疾人入学,有些大学还专门会为聋人学生制订一套教学方案。其实宁乐飞完全可以不休学的,学校强制他休学本来就是违法的。”孟繁玲告诉记者,她在来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之前,曾在郑州盲聋哑学校工作多年,深知一个聋人学生一步步走到大学校园有多难。

  从2003年起,柯立琳开始在盲聋哑学校做义工,每周两节课。今年一开学,她又自荐来中州大学做义工,每周来教3节课。“他们都很好学,只要耐心,他们是能记住单词的。抽出时间来帮助他们,是我们每一个正常人都应该做的。”柯立琳笑着说。

  下午5时30分,柯立琳的课结束了,喜爱她的学生们争着站在走廊里与她合影。与她擦肩而过的孟繁玲没像往常那样与柯立琳长时间交流----她要急着赶往火车站,去参加一个由中残联召集全国9所高校、22所高中所开的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中残联将公布一项有关残疾人参加高考的调查,并让大家讨论,接下来将会制定出相关更适合残疾人参加高考的有关政策。这项政策,也许正是宁乐飞他们所期待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