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蒲公英,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从他降生到这个世界,中国的应试教育就一直困惑着我——能力和高分哪一样更重要?
由于一直以来认为能力更重要,所以小蒲公英从小就接受了有些另类的教育,比如学前没教他背很多古诗,而是引导他对事物的探究之心,学前没教会他认识很多汉字,而是引导他学会查字典,学前没教他算很多数学题,而是注重培养他对数学的思维……这些方法在上学后被证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使他的学习变得非常轻松,以致于他有很多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如钢琴、跆拳道、声乐、街舞等。
但也有一些方法,在上学后与传统相违背,让我不知该坚持原来的路,还是去适应应试教育的路?比如我们从小对他个性的培养,让他在进入学校之后表现得与众不同,有自己的主见,不完全听老师的话,这在小学二年级是非常反传统的,给孩子的压力也比较大。
比如,他对新鲜的知识非常感兴趣,但对重复的知识表现出厌烦。他对喜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对不喜欢的知识总不会太认真。他不愿别人安排他的学习和生活,而愿意自己做决定——他的所有课外兴趣班都是由他来选择的。他跟我说:他喜欢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下看书,有不懂的地方再请老师帮助,而不喜欢每天听老师讲课,自己去记忆。这也许是我们从小让他随心所欲地看书导致的结果。因为他学前经常看一些超年龄的书,比如高二的生物书——因为他想知道细胞长什么样?比如人体结构解剖书——因为他想知道他吃进去的香香的饭怎么就会变成臭臭的屎?比如天体运行的书——因为他想了解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月亮为什么会有圆有缺?总之,个性的发展让他在班里很不同。他不愿举手发言,他说太简单的问题没兴趣回答。他上课爱溜号,总愣神想别的,或漫无目的的摆弄文具,他说总是重复那些东西,他感觉很没意思。特别是每到期末考试前的复习阶段,是小蒲公英最头痛的日子,为了应对考试,老师会每天标注许多重点,整个书都标上红道道,学过的知识又要重复多遍,每天做着不知做过多少遍的卷子,他有时甚至以不写来表示抗争,但最后的结果是找家长。老师找他谈话,让他感觉压力很大,有时甚至不想去上学。特别是当他考试只打了99分、98分、97分……而不是100分时,老师会批评他不认真,没用心。事实的确是他并没有重视考试,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认真对待。之所以99分跟100分只差1分却让老师这么重视,就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下,1分在中考、高考可能就是几百人、几千人的差别,1分之差,人的命运就会被改变。在应试教育下,老师这么做是对的,是对孩子将来负责,然而可能就是因为这1分,孩子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会丧失学习真本领的能力和机会。
我很困惑,也很无耐,不知该按应试教育走,还是按能力教育走。小蒲公英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喜欢学习,却不认真听讲;英文考试总打不了百分,但英文能力测试却能达到初一水平;虽然百分很少,但成绩一直稳定在全优。他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老师有时也爱恨交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