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取象于天的都城建设

(2012-04-03 20:06:30)
标签:

地理

房产

风水

股票

家居

旅游

明师

培训

星座

形气

阴阳宅

杂谈

择吉

周易

取象于天的都城建设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说:“中国古代并无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无这方面的论著。但政治制度很完善,有一套规划建设的制度,风水、阴阳五行等概念也逐渐系统化,两者结合起来也形成一些城市规划的思想,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在诸多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中,恐怕“天人相应”自然观所产生的影响最大。

 

古代帝王选都和建造宫城都要竭力模仿天象,以表示受命于天,是天帝在人间的代表。据《三辅黄图·咸阳故城》记载,秦始皇筑咸阳宫“以则紫宫,象帝居。”即以天上紫微垣为典则,模仿天帝居所来建造。各种建筑或“法牵牛”,或“象天汉”,或“象天极”,完全将自己置于“天界”之中。这种天地相应、人神一体的都城建设思想代代沿续,北京明清故宫仍依天象而称为“紫禁城”。汉代是四神崇拜的极盛时期。《三辅黄图·汉宫》云:“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主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这时,四神进入了宫城建设的规章之中。汉长安宫遗址出土过精美的四神瓦当,证实了汉宫在不同方位配置四神已是取象于天的一个重要内容。

 

六朝建都金陵,四神崇拜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晋《吴录》载,诸葛亮称赞金陵地形“钟阜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这里的龙虎不是简单的动物比喻,而是指四神中的青龙、白虎。天上的青龙、白虎星座东西相对,星象恰如龙盘虎踞。钟山在金陵东面(即左)如青龙蜿蜒,石头山在西面(即右)如白虎蹲踞。“虎踞龙盘,帝王表其尊极”(《史通·书志》)。这正是金陵“王气”所在。

 

选都如此,建宫亦然。东吴孙权的太初宫东门叫苍龙门,西门叫白虎门,北门叫玄武门,城南又建朱雀门。东晋建造新宫“皆仰模玄象,体合辰极”(《建康实录》)。并在城南起朱雀观,架朱雀桥。

 

到了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由于宋文帝刘义隆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经济有很大发展,被誉为“元嘉之治”。《宋书·文帝纪》载,元嘉二十三年,“是岁,大有年。筑北堤,立玄武湖”。经济发展促进了都城建设,北湖经疏浚修筑被命名为玄武湖。至此,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南有朱雀桥,北立玄武湖,形成完整的四神布局,并成为金陵帝王都的四方镇护。

带有军事意义的信号

 

前面已说到,玄武还有军事含义。《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十三年春正月,公(曹操)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金陵玄武湖也将被用于训练水军是毫无疑问的。不仅如此,宋文帝立玄武湖还是一个带有军事意义的信号。在取得文治之后,他想进一步建立武功了。立玄武湖两年之后即元嘉二十五年,他又在城北建成宣武场,大习众军,射猎阅武;元嘉二十七年,命王玄漠、沈庆之等率军北伐。诸多原因很快招致败绩,后魏军反而乘势南下,直抵瓜步,烧杀掳掠方退去。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正如辛弃疾词所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从此元嘉之治的辉煌也黯淡下去。玄武湖的命名既是元嘉之治到达顶峰的标志,也是宋文帝盲目耀武扬威的先声。 

 

黑龙命名说的讹误

 

介绍南京名胜的文章对玄武湖的命名大多采用“北湖曾出现黑龙,才改名为玄武湖”的说法,虽冠之以“传说”,也是不符合基本常识的。

 

根据“天人感应”思想,“古者圣王积行累善,修身行道,以有天下,故符瑞应之,所以表德也”(《三国志·吴书》)。就是说帝王有德,必然会有符瑞出现。龙的出现,则是诸多符瑞中的一种。这类龙虽分五色,但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夺取政权时,符瑞龙的色彩应与新王朝的五行属性相符。汉代以后,各朝五行属性以“五行相生说”为序,次第循环。

 

南朝刘裕以宋代晋,是以水德代金德,色尚黑。刘裕夺权前就有所谓“四黑龙登天”的符瑞,这既是对刘裕德行的肯定,也是刘裕即将称帝的征兆。《宋书·符瑞志》载,刘宋时,龙共出现12次,其中元嘉二十五年五月两次“黑龙见玄武湖”。按符瑞说,这不过是对刘宋政权的又一次肯定。史书没有因黑龙出现而命名玄武湖的记载,而且从时间上看已比“立玄武湖”的元嘉二十三年晚了两年,说明这两回事是不相干的。

 

从意义上看,黑龙是帝王的象征,玄武只是守护神,如依黑龙命名说,就把帝王贬为守护神了,实在不可取。况且二者形象也不同,一为龙,一为龟蛇,更不能混为一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