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政道手脚怪物大比拼机器 |
分类: 思想者 |
中国为什么迄今没有获得诺贝尔杰出科学奖?当今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杰出科技人才?一时间,这样的考问把中国教育一次次的推上审判台,让身背大黑锅的教育业界人士一时语塞,拿不出话来说一说。
青云志乃无多少话语权之贫寒教师,虽感自己也在被指责者之列,却本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什么奇谈怪论,因为依笔者愚见,当今之中国还不具备讨论这个问题的土壤,讨论来,讨论去,也讨论不出什么诺贝尔大奖来,至多不过让心存不满之人士发发牢骚。
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鲁迅先生作了著名的《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不但天才,还要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怎样才能生存天才,只有鲁迅先生找到问题的根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聪明有种,在教育不发达的古代,也会自生自灭产生很多杰出人才,试问,孔子是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祖冲之是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张衡是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够得上那个时代的诺贝尔水准吧。
可是在教育四肢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杰出人才绝迹了,可见我们的教育的确起到了阻扼人才成长的作用。或者说,中国的教育过于“拔苗助长”,总想让我们的苗子一劳永逸赢在起跑线上,结果是让我们的苗子后程乏力,倒在了终点线前。这样的价值观和做法是中国教育自上而下的顽疾,早已是沉疴积习。外部功利观念太重形成对中国教育干预太多太重,社会干预学校,学校干预教师,教师干预学生,其结果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能错乱,校长办学理念缺失,教师教学没有思想,如此恶性循环,生生不已。笔者只举一例可见一斑,北大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一片争议之中出笼,当人们满怀希望校长“不拘一格降人才”之时,推荐偏才、怪才上北大却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其实,中学校长们并非不想推荐偏才、怪才,只是分数牢牢地束缚着他们的手脚,在社会诚信缺失、唯考试分数论高下的前提下,只有分数是最公平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校长都成了懦夫。
看来,眼下中国教育急需改善外部环境,急需一场自外而内的解放运动。
解放教育局,不要让教育局长为了教育GDP而变得凶神恶煞,乱动干戈。让教育局长成为学校发展的编外后勤主任,去斡旋政府,为教育经费百分之四不至于成为空头支票去展现局长的本事和才能,而不要在校长面前趾高气扬,在老师面前指手画脚。
解放学校,让校长成为教育家,要有教育家的办学思想,要有合乎教育规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专家治校。不要让校长成为官员,成天为了自己的行政级别摇尾乞怜,战战兢兢,既没有思想,又没有脾气,对上无人格,对下无威信,成天为升学率做恶梦,为缺钱花而皱眉头。
解放老师,让老师成为教育者,温家宝总理提出让人民有尊严的活着,有尊严的活着应该首先做到师道尊严,这其实早已是一个历史的命题了,只是到了今天还不得不为之争取。教师有了待遇,有了自豪,有了灵性,有了神思,就有了追求和可能去看书,去钻研,去思考,去操作,就不会成为教书匠,就不会把学生变成机器之前,先把自己变成了机器。
解放学生,让多数学生成为天才的土壤,在多数的土壤中诞生天才。不要把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他未来的就业对应起来,不要让学生只是在学生时代吃苦,然后就躺在一张高级别的文凭上、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上一辈子吃香喝辣而不愁。把学习和就业分开,淡化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就业功能,改变以文凭和分数取人用人的机制,探求在动态中用人,在使用中用人,在德和能的综合、发展中用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