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周处平西天地境界人生活着杂谈 |
分类: 思想者 |
我是一个教书匠,社会上的朋友不是很多,但是都很铁,可以说个个叫哥们儿,一个顶一万个。这不,又是一年国庆节,已经离开家乡快二十年的我还被老家的一些朋友惦记着,所以今年的国庆节,几乎是在老家参加几个老朋友嫁女娶媳的婚庆大典。
这其中有一个朋友,再过三四年过半百,大学毕业后先教了几年书,然后到了机关,曾经在一个镇上当过镇长,后来回到城里当几个局的副局长,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转正局,组织上已经找他谈话了,再过几年如果还不提拔,就自然转入调研员,享受正局级待遇,日常的生活就是调研调研,直到退休。
那天朋友约我出去喝茶,那是一个没有阳光的日子,空气了弥漫着初秋时期的凉意,时不时吹来一阵阵刺骨的寒风,使坐在河边喝茶的朋友和我都感受到今年的秋天来得特别猛。朋友的心情亦如天气一般的阴凉,他很是沮丧的对我说:“还有整整十年才退休,未来的十个年头几乎无所事事,我该怎么办?今后的生活我该为谁而活着?”
我没有想到朋友如此悲伤,我也不太能体会朋友的这种悲伤。我现在正是上课的黄金之年,正在三尺讲台上耕耘得热火朝天,我想清闲一点可是没有人给我机会。朋友的话,使我平生有了第一次失落,几年以后呢,几年以后我上不了那么多课了,或者上不好课了,学生不喜欢,领导不信任,要叫我下讲台,我又该怎么办,我又应该为谁而活?
于是,我开始思索起人生的阶段和境界这个问题来。高中语文教材有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至今不知道讲过多少回,但是从来都没有现在的那种切深的感受。冯老根据人对所做事的觉解程度,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冯老的这四种境界之说,虽说成了中学生的教科书,但是我这个教中学生的老师却不能完全苟同,或者说距离我的人生和想法很遥远,因为冯老的的境界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年龄的因素,而现实中生活的人们,首先敏感的是他们的年龄,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无不是伴随着他们的年龄在发展变化,于是我就只好就着现实中的自己和我的朋友们的经历,痴心妄想起人生的境界来。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他们的人生境界,无不打上世俗的烙印,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他们远远没有达到冯老所说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就早已经归西了,所以现实中具备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讨论这两种境界,也就几乎没有了必要。一般的人,他们的人生,大致也就经历受利境界、功利境界和虚利境界。
二十几岁以前,别人为自己而活,是人生的受利境界。这个阶段的人,从在娘肚子里开始被孕育起,就源源不断的享受着别人为他们无私奉献的各种利益,他们甚至对此毫无感觉,或者觉得是天经地义,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劳动,不创造,就算是接受学校教育,也是他们的一种权利,父母和社会在他们的面前,就只有尽义务的份儿。
处在受利阶段的人,其思想往往蒙昧、幼稚或糊涂,加上人生太过舒适和优越,他们往往不会理解人,缺少感恩与进取之心,不会勤俭节约,不想自立自强。更有甚者还会违纪犯法,做的事往往损人害己。古代有一个少年周处,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当地人谓为三害。于是有人收拾周处,劝说他杀虎斩蛟,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即刺杀虎,击蛟龙。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祝。周处侥幸生还,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才有自改意。
当今的周处也有,特别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他们毕竟处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需要人生境界比他们高的人的正确引导,使他们少产生一些糊涂意识,少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少做一些糊涂的事情,让他们顺顺当当的过完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这也可以说是他们正当应该享受的一种利益吧。
二三十岁事业起步,到五六十岁收获成功,我为别人而活,是人生的功利境界。这个阶段的人,需要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承负的责任太多,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有人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其实我要说,人到中年万事多,他们需要拼命的挣钱来养家糊口,他们需要拼命的学习工作来获取功名,他们需要拼命的应酬交往来勾兑关系。他们活得很苦很累,但是往往都不是单纯的为了自己,父母、妻儿、上司、同事、朋友,都需要他们付出辛劳,因此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生活、饮食、起居、穿作等等反而没有了兴趣。
这个时候他们也许成为了一个好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或者说一个别人离不开的人。上文说的周处就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转型,成长为功利阶段的人,他改变自己的所有缺点,终为忠臣。出任过柳州新平太守,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很成功,外族归附而有美名。转任梁州广汉太守,处理争讼详细正直,平息缠讼经年案件。到楚国赴任,有安抚教化等治绩。后入朝为官,在朝中以正直出名,西北少数民族氐羌反叛,为建威将军,上了最前线,奋勇杀敌,力战至死,追赠“平西将军”。
虽然处在功利阶段的人并不一定要像周处那样临危拒敌,报效国家,血洗疆场,但是功利阶段的人大多以他们自己的流血流汗,做出利国、利民、利人的事情。但是处在功利阶段的人往往为了功利而功利,表面上给别人好处,实际上为自己捞名逐利,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手段用尽,造成自己前功尽弃,身败名裂。所以功利阶段的人难能可贵的是要有谦虚与忍让之心,千万别咄咄逼人,心狠手辣。
花甲之年,六十岁以后,我为自己而活着,是人生的虚利境界。这个阶段的人收获颇丰,年事已高,功名利禄对他们来说要么是求而不得,要么是明日黄花,他们已经没有必要或者没有能力去为别人做点什么,他们能够把自己管理好、照顾好,就也可以算是对别人最大的贡献了。
说起人生的虚利阶段,很多人容易崇拜陶渊明,我当然对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有好感,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孟浩然,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利逢迎。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补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他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这比起陶渊明那种颇有代表性的入仕而不得退而求其次的隐居显然要高一个档次。
遗憾的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是人人都可以顺利的转入人生的虚利阶段,前面我们说的周处因为战场的残酷而牺牲在人生的功利阶段,而现实中的处在虚利阶段的人们性命无忧却往往不像孟浩然那么想问题,他们大多因为退下来而感到无用,因为无事可做而感到失落,就其实就是一颗功利之心还没有完全泯灭。由功利到虚利是一个不以一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过程,是人生的自然法则,任何人不可抗拒。所以步入虚利阶段的人一定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至远,学会修身养性,锻炼身体,参与社交,融于山水,出门旅游,参与活动,一句话给自己找乐,一切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一切。
以上的这三种境界,只是一个就多数情况的大致划分,这三种境界没有高下卑劣之分,都是人生的自然阶段,而且与年龄只是大致相对应,也有年龄处在受利阶段,但是思想和作为早已步入功利阶段,甚至是虚利阶段的,也有年龄早已到了功利阶段,甚至是虚利阶段,但是思想和作为还处在受利阶段的。就算是要实现转型,有的是主动的,也有的是被动的,只是主动的转型往往要自觉自然一些,被动的转型往往一时难以适应。
现在组织上要让我的朋友由功利阶段向虚利阶段转型,这当然是被动的,所以我的朋友一时还想不通,行为上一时难以适应。看来赶紧的,好久再回老家去一趟,约老朋友再到河边去喝一回茶,祝贺他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着了。
为自己而活着,这有什么不好的;为自己而活,可一定要好好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