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命题青云志新课改取向校园 |
分类: 思想者 |
不得不说的话
当前,教育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呼之欲出,新一轮课程改革今秋铁定全员推开,教育发展的形势举国瞩目。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学制体系中,高考上承高等教育,下领义务教育,外系就业教育,可谓是上下内外的焦点,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布局得好,可以带活一盘棋,高考一招不慎,又易满盘皆堵。
高考恢复到现在已经三十多个年头,由于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取消高考的声音日渐其高。但是现在的国情还不能找到一个新的形式为国选才,所以高考肯定还不能取消,只能改革,在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上进行新的论证和设计,以期使之能够较好的适应形势,现在国家教育科研课题满天飞,为什么不搞一个高考命题改革的课题呢?
那么,改革以后的高考应该怎样命题?我以为命题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立意取向,命题的立意取向决定了题目的内容和形式,可见命题的立意取向很重要。笔者作为一个一线高中教师,很想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从语文的角度举例佐证。
从普遍的意义上讲,考试就是考察应试者的素质和能力,高考命题的立意取向必须四能并举,由浅而深。
一、
学生的主要职能是学习,而学习是一个长效积累、逐层叠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吸取人类已有的实践成果,这是学生成才一个不得不走的捷径,要走好这个捷径,必然有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知其含意、理解原理,并且死记硬背,装在自己的大脑里,比如数理学科的公式、定理、定律、分子式、方程式,语言文化学科的字、词、单词的音形义、文学文体文化常识、精典诗词文的名句名篇等等。
学生学习必须夯实双基,新高考应该继续坚持能力型立意为主、知识型立意为辅的原则,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不考名词术语,但不等于不考学生对名词术语、基本概念、基础原理的理解、推导、掌握和应用。
由于基础知识往往是非此即彼的,当然可以适当适度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充题、连线题等标准化命题的形式来考一考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等情况。从语文学科来讲,现行高考的一些题型可以适度保留,读音、错别字、词语使用等的正误辨析题,而且可以继续采用选择题。名句名篇的填充题应该保留,而且一定要采用默写填充型。另外还可以考虑适度增加一些文化常识题,可以在选择题、判断题、填充题、默写题等形式中灵活适当的选用题型。
二、
一个人一般情况下总要先成人,再成才,最后走向成功。学以致用,以学习之理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做事,做事要效果好,就需要必要的技能,这是学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安于本分、安生立命的基础。因此学必有能,能必成事,是为起码。
要做成一件事情,一般需要两种技能,一是学科性技能,这是所修学科专业正常发展的基础、基本型的能力,比如语文学科发展的听、说、读、写、查;二是工具性技能,这是完成所修学科专业的某件事情而需要其他学科专业支持的跨学科的一些技能,虽然不一定专业,但是学专业又离不开,比如计算机的操作,普通话的水平,绘画制图,表达交流的能力等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