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拟提繁体字申遗,大陆咋个办?

(2009-12-30 14:47:11)
标签:

书法

繁体字

古汉字

马英九

台湾

文化

分类: 思想者

一段时间以来,台湾岛内都在热提繁体字申遗,而且事件的首倡者不是别人,正是马英九。

据台湾媒体报道,国民党2008参选人马英九曾经应邀到高雄县辅英科技大学演讲。马英九演讲的题目是“大学生的国际观”。一位学生问马英九,现在有不少外国人学中文,但是台湾用的是繁体字,大陆用的却是简体字。对此,马英九表示,他认为汉字应该称为“正体字”,而不是繁体字,因为汉字一点都不“繁”。马英九还说,他这么讲并没有任何政治含意,他甚至打算把汉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为世界遗产。

另据台海网报道,马英九还还参访了台湾日星铸字行,强调支持繁体汉字是“一路走来、一往情深”,台湾要积极推动繁体字,甚至要加速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否则)等一下韩国人又把它申请走了”。

马英九这些“识正书简”的言论也引发岛了内众多议论,“府方”多次澄清,官员私下解释“推动此事有文化与政治双重意涵”。马英九也在其他场合多次解释“识正书简”,目的在于说明繁体字具正统意涵。最近大陆许多学者呼吁恢复繁体汉字,因为有些字太过简化,引发许多问题。如果不保存繁体汉字,会跟过去断层、出现空窗现象,大陆年轻人不认识繁体字,与过去的文化也出现脱节。

作为汉字文化一脉的两个相承,大陆是源,台湾是流,现在台湾拟提繁体字申遗,那么作为汉字文化发展的源头的大陆应该咋个办?笔者作为一个语言文字的一线工作者拟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抛开任何政治方面的因素,我们要承认,给汉字申遗不管是谁先提出来都应该算是一个好主意,做好了这件事,应该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从此中华文明就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史后时期,汉字就一直忠实的记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说,汉字是大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承继的载体,应该通过申遗的形式加以保护,保护了汉字,就是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渊源,对于台湾与大陆甚至全世界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也许国人还没有忘记端午节被人抢注的伤痛,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尽管有知名学者指出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也不是一件坏事,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但是试想,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却要由别人提请来保护、推广和发扬,无论如何我们自己有数典忘祖之嫌。如果台湾方面真的把繁体字申遗成功了,却没有大陆相关人员的参与,没有大陆同胞的一点功劳,今后有人就此揶揄起大陆,我们将何以回答,这岂不有点尴尬。

如此看来,有先见之明的马英九首先提出繁体字申遗,虽说是好事,但是又多多少少使人感到一些遗憾。是政治家先提出来,不是汉字学家提出来,是为第一大遗憾;是台湾人提出来,而不是大陆人提出来,是为第二大遗憾;尽管海峡两岸是一家人,但是毕竟渊源在大陆,即使台湾人提出来,但是大陆人反应迟钝,意识落后,至今无人回应,是为第三大遗憾。

为了弥补这些遗憾,让这件美中不足的事情变得完美无缺,我希望大陆方面应该积极回应这件事,特别是语言文字学界,以及文化保护的相关机构,应该积极加强与岛内相关部门的联系,共同组建相关的机构,并尽快参与其中。就算是马英九有什么政治目的,申遗也应该两岸携手,应该是海峡两岸联起手来,共同致力于古汉字申遗。如果两岸联手申遗成功,本身也雄辩的证明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源,生命同宗,这是自古以来不争的事实,不能人为的否定和歪曲。

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两岸携手为汉字申遗,其内容绝对不能局限于繁体字,因为繁体字远远不是古汉字的全部,而是应该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组成的完整的古汉字体系。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天的申遗,其目的一定不是恢复繁体字,特别是大陆,推进汉字简化已经很多年,简化字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可能一下子又回到繁体字时代,要不然大陆就会新文盲遍地了。况且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晋),这就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现在又来回到繁体字时代,是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呢?所以我认为申遗的真正目的是把基本上已经推出历史舞台的古体汉字尘封起来加以保护,使后人永远记住中华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能始终洞悉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历史,有利于汉字继续往一种积极健康、顺应时代的简化方向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