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日歌》与钱福

(2016-08-21 09:40:48)
标签:

松江名人印迹

分类: 故乡情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此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这首名为《明日歌》的小诗,以通俗的语言告诫人们要积极进取、珍惜时间,不要得过且过,蹉跎岁月。该诗朴实无华却富有哲理,因此在民间影响深远,尤其是前四句,简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该诗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曾多次收纳,只是对作者的名字却有完全不同的说法——前期说是钱福、后期说是文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钱福的依据有两个。一个依据是清人钱泳的笔记《履园丛话》:“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也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其中“鹤滩先生”即钱福——“鹤滩”是他的号,“家”者,即本家的意思。另一个依据是明万历年间,明人辑有钱福的《鹤滩稿》六卷,今尚存,并收入今人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明日歌》载《鹤滩稿》卷一,只是其中第六、七、八三句的文字稍有出入。相比之下,钱泳所录者显得更为通顺简洁,而且钱泳那段文字更对《明日歌》作了正确的演绎。

说文嘉的依据是《四库全书》收录的《文氏五家集》,其卷九有署名文嘉的《今日》、《明日》两诗。文嘉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第二个儿子,能诗、工书,尤其是画,颇得父风。其中《明日》一诗传为文嘉所作,但与上述《明日歌》十分相似。而《今日》一诗实乃其父文征明所作,明代刊印的《文衡山今日歌行草》有文征明该诗的书法作品。学界不少人认为,因为钱福是清代人,他的《明日歌》应该是仿文嘉《明日》诗的一篇伪作。

实际上这是个不小的误会,钱福不仅是明代人,而且还比文嘉年长四十——钱福去世时,文嘉还未满四岁呢!所以《明日歌》的作者,当属钱福无疑。

钱福(14611504),字与谦,号鹤滩,松江府华亭县人。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他自幼天资聪颖,七岁能文,少年时便才思过人。一次,他读书回家,见一客人正在院中赏菊。二人见过礼后,客人想考考钱福,便出对曰:赏菊客归,众手折残彭泽景。钱福应声答道:卖花人过,一肩挑尽洛阳春。客人惊叹不已。

不久钱福进学,与顾清、沈悦两人同为松江著名秀才,人称三杰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钱福中举,明孝宗弘治三年庚戌科,钱福连中会元、状元,时年三十岁。明代松江一共出过三个状元,他是最早一个,也是唯一“连中二元”的一个。据说当时殿试时,他洋洋三千言的策对文章全面周到,不用草稿,众皆叹服。中状元后钱福踌躇满志,写下了一首七律《及第》:“十载寒窗味六经,一朝金榜占魁名。龙墀大对三千字,鹏海高抟九万程。银带赐从天府出,玉骢骑向御街行。英雄三百随吾后,好把忠良答圣明。”

可惜钱福的命运十分多蹇,状元及第后便任职翰林院修撰,这是一个与政事无关的文职,他那首诗中欲大展宏图的意愿未能实现。但他生性放浪形骸,并不在意。由于平日致力于诗文,又工八股文,钱福名噪一时,来求墨宝者甚众,他常于宴席上一边应酬宾客、谈笑风生,一边对客挥毫、笔走如飞,众人都得如愿,欣欣而去。同时,由于钱福性格过于坦率,又嗜酒,醉后往往会出语伤人,因而常致谤议,虽然还未影响仕途,但实际上早已埋下了隐患。

三年后父丧,钱福归松江丁忧。四年后理应复职,正逢弘治十年(1497)翰林院考核属官,钱福在这个过程中因言语不慎,竟被直接罢免,这样的结果在明史中十分罕见。过后钱福就不再出仕。

罢官回乡后,钱福在一户徐姓家中设馆教书。一次徐家宴会园亭,众人赏牡丹饮酒。钱福开怀痛饮,微有醉意,见一门客手中持有玳瑁折扇,便主动为其题书七绝一首:玳瑁筵前玳瑁扇,牡丹花下牡丹诗。老梅已在丈人行,曾占春风第一枝。其才思甚为敏捷,语言甚为流畅。

后来钱福还作过一首咏杨梅诗:怪底吴人不出乡,杨梅五月荐新尝。西州一斗葡萄酒,南越千头荔子浆。略著些酸醒酒困,了无点滓涴诗肠。渠家妃子如相见,添得红尘一倍忙。其构思极为奇特,对仗极为工整。

后人称钱福“集太白之仙才、长吉之鬼才于一身”,虽有些过誉,但这些诗文,也可见其文采风流之一斑。

钱福与地方官吏相处甚为淡然。当时松江知府刘琬官声不错,也算是钱福的诗友和酒友,但罢官的钱福对他毫无逢迎之态,因此刘琬心中甚是不平。但后来刘琬被人以贪赃罪诬陷,钱福知道刘琬决无此事,立即赶往苏州面见刑部派来的官员,为刘琬辩白,刘琬因得脱罪,此后刘琬对钱福感激无比,而钱福却依旧一如既往,淡然相处。

钱福对百姓疾苦甚为关心。有一年,松江发生严重水灾,钱福力劝华亭知县发仓赈灾,遭到拒绝。一次知县请他喝酒,席上有红、白两种酒,酒酣耳热之际,知县雅兴大发,出了一个上联叫钱福对:“红白两兼,醉后无分南北。”钱福马上接口对道:“青黄不接,饥来有甚东西。”知县明白钱福的意思,宴后,立即下令开仓赈济灾民。

罢官七年后钱福去世,终年四十四岁。松江知府刘琬不仅亲临哭祭,还在松江城东的华阳桥为钱福出资造墓,并请当年同为“三杰”的沈悦写行状、顾清写传记,以志纪念。

钱福生平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很少用手稿,因此留下遗著甚少,只有《尚书丛说》等少量书卷,还辑有《唐宋名贤历代确论》十卷传世。此外,则有后人替他收集编纂的《鹤滩集》六卷,附有《鹤滩遗文》一卷。其中有钱福留下的处世名言,也可以看作是钱福自己的人生总结:天下有两难,登天难,求人更难;地上有两苦,黄连苦,贫穷更苦;人间有两薄,春冰薄,人情更薄;世间有两险,江海险,人心更险。知其难,守其苦,耐其薄,测其险,可以处世矣。”这些话,既有哲理、又很无奈,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唏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七律《蜀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