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余光中面对面----学生蔡建红余诗赏析

(2014-08-24 14:30:56)
标签:

傅天虹教学资料

和余光中面对面

学生蔡建红余诗赏析

和余光中面对面----学生蔡建红诗赏析一篇


http://s5/mw690/001KyJbYgy6IYR0q80Ad4&690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

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祖国已非少年的祖国

纵我见青山一发多妩媚

深圳河那边的郁郁垒垒

还认得三十年前那少年?

料青山见我是青睐是白眼?

回头不再是少年的乌头

白是新白青是古来就青青

月落铁轨静,边界只几颗星

高高低低在标点着浑沌

等星都溺海,天上和地下

鬼窥神觊只最后一盏灯

最后灯熄,只一个不寐的人

一头独白对四周的全黑

不共夜色同黯的本色

也不管多久才曙色

 

                        1978625 

选自诗集:《与永恒拔河》(台北,洪范,1979年版)

 

赏析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分界句是“白是新白,青青是古来就青青”。

第 一部分处处见对比,如以永恒不变的月光和霜对比逝去的李白和故国,不难发现,这些对比实质上都是青和白的对比。而青是自古以来的青,它代表的是永恒不变; 白是新白,意味着这里的时间是在流动更替的。由此可见余光中先生最特别、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古代经典文化融合现代人的情感经历,不仅使得其诗歌浸淫着深深 的古典文化精华,还达到了古今人物的情感融合与共鸣。

第二部分诗人用“星都溺海”、“天上”、“地下”、“鬼窥神觊觎只最后一盏灯”这几个奇异的意象,神话故事般地将星星、鬼神、灯组合起来,巧妙地构成了诗人笔下“四周的全黑”。这首诗写于1978年 六月,诗人当时正在香港任教,当时文革刚刚平定,浩劫之后不仅是国力衰退,更多的则是中华经典文化的散失,伴随的还有国家何去何从的焦虑。而全诗到此也由 古转今,实质上也是由想象回到现实。“一头独白”,也就是说这一头无论是因为年老还是愁白了的白发,在这黑暗中都成了唯一的对立者。余光中在《守夜人》中 曾这样自述:“五千年的这头还亮着一盏灯……最后的守夜人守最后一盏灯/只为撑一幢倾斜的巨影”。可是,连最后一盏灯都熄灭了,世界陷入了彻底的黑暗。幸好还有一个不寐的人啊!即便沧海桑田,周遭四转,曙色未知,无人同行,他还是坚持了一头不共夜色同黯的本色以一头独白对这四周的黑。

在这一首诗中,余光中先生以传统文化的最后坚守者自居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对这种文化渐趋失落的隐忧。但也许感到只有其孤身一人仍旧坚持抵抗,未免觉得势单力薄,因诗中也含蕴着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的悲戚感。(蔡建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