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的山神》细节的捕捉

(2009-08-17 01:57:41)
标签:

宗教

最后的山神

电视纪录片

孟金福

鄂伦春

杂谈

分类: 我编发的中传考官的影视分析

最后的山神》细节的捕捉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  高晓虹

 

《最后的山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当年的亚广联年会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保尔德在评价这部获得亚广联大奖的电视纪录片时说:它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猎民族的内心世界

其实这部纪录片主要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老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可是观众却从中看到了一个游猎民族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看完全片,你就会明白,原来编导捕捉到了大量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他们的心灵。

 视节目中的细节一般分为:动作细节、物件细节、语言细节、环境细节等等。在《最后的山神》运用得最多的就是动作细节,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片中的细节。  

一、动作细节

 第一,孟金福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他的行为中必然带上很多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也就是把大自然的万物都看作是神来崇拜。例如,孟金福很虔诚地在松树前雕刻山神,并顶礼膜拜,因为山神是护佑他狩猎成功的神,对于他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每次进山打猎的时候都要请求山神赐予他猎物。当打猎有所收获时,他就认为这是山神的意思,便要虔诚地给山神进贡祭品。有时没有祭品就给山神点根烟,这些动作细节都是人物心理的外化。

 另外,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时候,他都要在自己马的尾巴上系一根红布带,因为萨满的马是神马。同时,当他烧火的时候要膜拜火神;当十五月圆的时候,要膜拜月神。这些都是原始宗教崇拜的表现,编导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细节来完成。

第二,孟金福老人身上的很多传统反映了鄂伦春人的心灵。

例如,孟金福老人的猎枪老了,老得都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他在打猎中坚持不用套锁和夹子打猎,反映了鄂伦春人不涸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生命的品质;他捕鱼时用大眼鱼网的动作细节,反映了他内心的善良;当他割桦树皮时不伤树干,不正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爱吗?

 同时很多动作细节也反映了孟金福未泯的童心和真诚,例如他把冰雪覆盖下的绿芽,带回去给老伴看;夏天来了,用匕首为自己刮胡子;与老伴在岸边和小野鸭嬉戏的喜悦;为郭保林的女儿模仿驼鹿的叫声。这些动作细节为我们展示了他作为萨满的另外一个侧面。

 第三,全片的点睛之笔就是解说词中的一句话在孟金福(老一辈)的眼里,山林是有魂灵的;而在郭保林(年轻人)的眼里,山林就是山林。”

 当孟金福和儿子一起上山的时候,儿子怎么也上不了马,然后孟金福不得不走下马来帮助儿子爬上马背。这个动作细节很形象地表明了两代人已经完全不同了。

 紧接着当父子俩在山神前膜拜时,父亲是那么的虔诚,而儿子孟小庆却显得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这种动作细节的对比更加反映出两代人的巨大差异。

二、物件细节

例如,马尾上的红布带、猎枪上的红布、松树上雕刻的山神像等等,都反映了原始的宗教崇拜。

 捕鱼前女人用来打男人的柳条,表明了鄂伦春人独特的风俗和情感表达。

 刮胡子的匕首、跳神用的萨满鼓,都是老萨满古朴遗风的物化象征。

 当这些物件细节在一部电视纪录片中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创作者也就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情境中,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所以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要有意识地去抓取一些独特的、形象的、生动的、典型的物件细节,既要有一定的质又要有一定的量,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语言细节

 当孟金福再一次从山上回到定居点的时候,孙曾田对他进行了采访,问他是喜欢在山上还是在山下,他说:山上舒服,在家里不行,三天两头就感冒,在外头不感冒。接着又问是山上好还是定居点好,他回答说定居点好。

 这个语言细节正好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同时也是他生存状态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也许就是整个鄂伦春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的阵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后的山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