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麦交响曲》的画面组接

(2009-08-08 10:24:41)
标签:

评论

分类: 我编发的中传考官的影视分析

《丹麦交响曲》的画面组接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  功敬

 

《丹麦交响曲》(Danish Symphony)是一部旅游电影节的获奖影片。该片介绍了丹麦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以及人文景观。整部影片听起来像旋律优美的交响曲,看起来像是装帧精美的风情画。在长达18分钟的影片中,没有解说词、没有同期声采访,只有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和逼真的旁白。影片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也没有火爆刺激的场面,全靠画面与画面的连接展现出一处处风景名胜、道出一种种人文风情、推出一个个享誉世界的精美产品,显示出种种传统的文化习俗。这点点滴滴编制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这部影片最精彩的莫过于画面的组接。它的整体构成不是按照时间排序,也不是简单地按照原因和结果罗列,而是充分运用各种视听元素的内在联系构筑全片,在决定各部分内容如何排列以及段落之间如何衔接时,更多的是考虑视觉的连贯性、声音的相似性、意义的承接关系以及感觉的相同性等等。写文章不可能用这样的结构方式去排列和连接各部分内容,只有面对电视画面、面对自然音响和音乐时,才有可能这样谋篇布局,从而形成一系列巧妙而别具一格的画面组接效果。让我们读解一些具体实例。

一、声音的相似性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

(画面)一条静谧的小河,小船在河中划动着,两岸植被繁茂;(声音)船桨拍水的声响;(画面)岸边的树木掩映着河面,有一枝树权横在前方,小船继续向前划动。从船上拍摄的主观镜头显示出与前方的树权碰上了。(声音)树权被撞击的断裂声。(画面)河边有一片茂密的森林,一棵粗壮的大树被砍伐倒下。(声音)树干的断裂声。

这段影片的组接利用了两种声音的相似性,自然和谐地从一个镜头转接到另一个镜头,从游客们乘坐游船游览两岸风光的段落过渡到砍伐树木、生产木材的段落。而最妙之处在于树权被撞断并不是从画面上看到的,而是观众听到树权断裂声后借助于联想完成的。画面显现的是从小船上拍摄的主观镜头,小船以一定的速度前进,从岸边伸展到河面的树权横在前方,而且越来越近,从镜头前我们预感到,就要撞上树权了,接着听到了树权的断裂声。

 影片中还有一处用视觉和听觉的相似性组接的画面:

(画面)晶莹剔透的冰凌柱,缓缓地融化汇聚成水滴,有节奏地滴下;(声音)清脆的滴水声;(画面)流水线上正在灌装的酒瓶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声音)瓶子轻轻碰撞发出不规则的清脆声响。

 当我们在屏幕上看到晶莹剔透的冰凌,看到融化的水一滴滴下落,感受到的是一种清澈、透明和纯净,仿佛置身于净化了的世界。这种感觉刚刚开始在全身蔓延,就听到瓶子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视觉是透明的,听觉是清脆的,视听感觉融合成一种清澈和纯净。虽然冰凌和啤酒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冰凌的画面强化了啤酒的清爽甘冽。这种视听感觉的有机联系真可谓珠联璧合。

二、状态的相同性

《丹麦交响曲》中有这样一个段落:运动员在绿茵场上激烈地拼抢,草地上一只足球的大特写,一只脚飞入画面,将足球一脚踢出画面。看到这一脚击球的力度人们会联想到足球在空中飞向远方的情形,甚至会产生一种乘着足球在空中飞翔的感觉。影片紧接着组接了一个俯瞰大地、山川的航拍镜头,而且镜头移动的方向与人们想象中的足球飞行的方向一致。这两个镜头的组接一下子把观众调动起来,使观众随着足球飞起来,乘着足球在蓝天上遨游,饱览大地山川的壮美景色。虽然足球比赛与壮美的河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足球比赛是激烈的,浏览河山是抒情的;足球比赛在地上,俯瞰大地在天上,但二者都在,这是相同的。

 影片中还有一处类似的处理:画面首先是用一组镜头表现人们骑自行车,孩子们欢快地骑着幼儿车,大人们则把骑车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奋力地蹬着,有的人则像竞赛一样飞快地蹬着,镜头追随一个快速骑车人飞也似的骑出了画面,紧接着影片组接了一个俯瞰森林、河岸、古堡的航拍镜头。我们仿佛乘着自行车飞翔,飞翔在蓝天大海之间,飞翔在田野山川之上。在这里,自行车的飞翔与航拍都是在。这种相同状态的组接把天上地下融为一体,把客观印象与主观感觉巧妙结合,把旁观者变成了剧中人。本来,观众只是从旁边静静地观看,看着骑车人各式各样的姿势和状态,一旦接出航拍镜头,观众就被带入片中来了,置身于骑车人的位置,仿佛骑着自行车腾飞,在蓝天白云之间穿行。一部电视片要想引人入胜,先要设法引人入境,也就是要设法把观众带入到戏中来,带入特定的情境,让观众置身于影片中的环境去感受、去思考,这段剪接成功地把观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剧中人。

三、形状的相似性

形状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是十分敏感的,它引发的思维活动是异常活跃的。影片中有几处依据物体形状的相似性剪辑的镜头。

(画面)一位骑自行车的人;一辆自行车的图案,线条简洁;赫然醒目的英文字“TAXI”(出租车);形状类似于TAXI字样的曲奇饼干。这组画面中的内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自行车的钢架结构、TAXI字样、曲奇饼干的形状都是弯来弯去的,在视觉上就形成了相似的效果。

 再比如,有一段影片连续组接了一连串竖线条的对象。画面上先是一些食物以竖线条的形式撒落下来,接着是一瓶酒、一听易拉罐、一位皇家卫兵笔直地站立着、一栋细长的尖顶房子等。这些画面之间除了形状的相似,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上的联系。这些形状相似的内容连续组接,使人感到贴切、自然、生动。这种思考不是单纯的线性思维,而是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选择大干世界中形状相似的物件积累叠加,共同强化一种形状,用形状来表意,用形状来抒情,用形状传达视觉的美感。

四、感觉的相同性

片中有这样一段:(画面)一位老人趴在沙滩上,一双手正为老人按摩背部,接着,这双手快速地、有节奏地拍打着老人的小腿部。(声音)拍打腿部的声音。(画面)在盛大的狂欢节的游行队伍中,脸部涂着油彩的姑娘们穿着三点式泳装,跳着一种全身抖动的舞蹈。(声音)姑娘们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发出笑声、叫声。在这里,上下段落的连接依据的是身体感觉的一致性。那位老人趴在沙滩上晒太阳,有人帮助他按摩、疏通经脉,最后用拍打的方式放松肌肉。这种放松肌肉的舒适感觉与后面舞蹈中抖动全身肌肉的感觉是十分相似的。在盛大的狂欢节的游行队伍中,戴着各种稀奇古怪的面具和头饰、脸上涂抹着不规则油彩和色块的女青年踏着音乐节拍、伴着阵阵喝彩声跳着一种全身肌肉都极度放松的舞蹈。

 沙滩上的日光浴与狂欢节的舞蹈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从气氛上讲,沙滩上的气氛是静谧的,狂欢节的气氛是热闹的;从情调上讲,沙滩上的人们是悠闲的、惬意的,狂欢节上的人们是歇斯底里和声嘶力竭的;从年龄上讲,沙滩上的人大多是耄耋老人,而狂欢节上的人大多是少男少女。正是这两段气氛、情调、人员构成完全不同的段落,借助于一种身体感觉的一致性而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这部影片的镜头组接突破了许多常规的思考和做法,呈现在片中的是一种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法、新效果,细读之后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

附录:随片读解段落

()(画面)一组各种移动状态的镜头

这组镜头中的主体都是处于移动状态的。组接这组镜头时,要注意运动速度的一致和运动方向的变化。虽然画面中的主体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相互之间既没有时间上的顺序,也没有因与果的关系,但组接在一起就像一首吟唱的诗、一支流动的歌、一幅动态的画。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节奏和韵律。

()(画面)一组静态的镜头

这组镜头中的对象都是静态的。组接这组镜头时,要注意镜头长度的一致和主体朝向的差异。镜头长度一致的镜头组接之后,能形成明显的节奏感;由于画面中的主体是静态的,所以,连续镜头中主体的朝向应有差异,如果方向完全一致,剪接点就会形成明显的跳感,如果方向完全相反,又会有跳轴的感觉。所以,主体的方向不能一致,也不能相反,而要有一定差异。

()(画面)从剧场的演出接到阴云密布的天空

这两个镜头是按主观镜头组接的。所谓主观镜头是指代表着剧中人物的视点和所思所想的镜头。前一个镜头是戏剧中的演员撩开幕布往外看,后一个镜头就是阴云密布、雷声隆隆的天空。后一个镜头好像是演员眼中所看到的景象,前后镜头就构成了主观镜头。   

()(画面)一组快节奏的镜头组接

观看了这组镜头之后,大部分人的共识是:快节奏的段落。为什么它使人们产生了快的感觉呢?怎样的编辑才能形成快节奏的效果呢?

第一,近景别。所选用的镜头尽量是近景、特写等紧凑的景别,而少用全景、远景等松弛的景别。

第二,短镜头。每个镜头的长度不宜过长,不要选用长达十几秒的镜头。短镜头在短暂中蕴含着快节奏,长镜头则易显拖沓和冗长。

 第三,被摄对象具有明显的动作性。画面上的主体具有明显的动作性,能加剧人们对运动和节奏的感受,如果画面上的主体是静态的,就很难使人感受到节奏和运动。

 第四,推镜头。推镜头是由远及近、由模糊至清晰、由宏观至微观,带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急迫、越来越紧张。在节奏上的感觉就是越来越紧、越来越快。

 第五,快节奏的音乐音响。音乐音响的节奏感是十分明确的,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是十分确切的。快节奏的音乐音响使人情绪激昂、热血沸腾,有一种紧张和紧迫的感觉,使人直接地感受到快。

()(画面)大桥的拉镜头

这个镜头使影片的节奏从中速转成了慢速,怎样的编辑才能形成慢节奏的效果呢?

 第一,远景别。所选用的镜头尽量是全景、远景。这类镜头显得空旷、松弛。

 第二,长镜头。每个镜头的长度可适当地延长。长镜头使人感到徐缓、轻松、从容不迫。

 第三,被摄对象不明显的动感。动作是有快慢的。快动作易使人产生快节奏,慢动作则使人产生慢节奏。缓慢的动作或不明显的动感自然使人感到平静和舒缓。

 第四,拉镜头。拉镜头有一种松弛感、远离感,随着镜头的拉出,人们往往会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精神和身体都会放松。

 第五,慢节奏的音乐和音响。慢节奏的音乐和音响使人感到悠扬、轻松、身心愉悦、神清气爽,使人在徐缓中品味生活,在轻松中享受生活,在从容中思考生活。(原载《党员电化教育》杂志。责任编辑张忠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