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北人家》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二)

(2009-08-08 10:08:06)
标签:

评论

分类: 我编发的中传考官的影视分析

六、解说词的顺序依画面场景的变化而定

(画面)从白玛走出帐篷,背着水桶去打水,到从帐篷顶部摇到爷爷正给孙子穿衣服。】

 画面在组接时往往遵循着同一场景的镜头应相对集中的原则。这样做能够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相吻合。比如一个人在房间中做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走到室外开始做新的事情,在一个地方办完某事后再到其他地方办事。人们不可能在室内干点事,没干完就忙不迭地跑到室外干其它事,然后又匆忙地回到室内。基于这样的生活规则,镜头的组接也应把同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连续组合起来。

在这段影片中一共铺了三段解说词。显然,第一段与第三段讲的同是天亮了这回事,似乎应该合并起来,中间不应该穿插一段描述白玛的内容,但结合着画面审视这三段词就会觉得这三段词写得贴近生活,自然流畅。

 首先,白玛走出帐篷,踏着草原的晨露去打水.所感受到的是草原处处洋溢着的勃勃生机。所以,用一句草原的清晨,万物苏醒,恰到好处地描写了草原清晨的情境,也道出了白玛置身其中的真实感觉。

 随着白玛灌水、背水、迈着沉甸甸的步子向前走,解说词进而讲道,“18岁的白玛是个能干勤快的姑娘,她和藏北所有妇女一样,身材结实,每天要干很多重体力活。

 随着白玛把满满的一桶水背进帐篷,观众的视线也跟着白玛从帐篷外走进帐篷,所看到的是阳光洒满帐篷,孩子们醒来了的情景。

 这段电视片在编辑时遵循了同一场景的镜头相对集中的原则,把帐篷外的一组镜头进行了连续组合。晨光中的草原和清澈的溪水,马儿悠闲的吃草,白玛灌水、背水等,随着白玛背着水走进帐篷,场景也自然地从室外转到室内。这组镜头的组接是合乎生活逻辑的,解说词的先后次序则顺应了画面场景的变化,使画面与解说配合得严谨而完美。

七、解说词是为“看”而写,解说要为观众观看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画面)白玛从一个布口袋里舀出青稞面,镜头进一步推到白玛把青稞面装在小碗中,到措纳搂抱着小儿子,两人都吃着糌粑。】

 解说词有别于一般的文章。普通文章是为了给读者阅读,所有信息都要借助于文字表达,而解说词是为了促使观众观看画面、帮助观众读懂画面、引导观众思考画面而写的。主要信息应该依赖于画面传达,画面受到某种局限时再借助于解说。画面已经表述清楚的,解说词再说就显得多余和累赘。一段恰到好处的解说,不仅会补充画面的不足、延伸画面的意义,而且能有效地吸引观众观看屏幕,使解说与画面相得益彰。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坐在电视机前,忙乎着手里的活计,眼睛并没有注视屏幕,当他听到吃法很特别时,如果仍旧不把视线投到屏幕上去,那么藏北牧民吃糌粑的精彩片段就被错过了,吃法上的特别之处也一无所知。

 这说明,电视的字就意味着观看,听只是电视的一个部分,仅仅靠听觉是无法全部弄清电视内容的。优秀的解说词是为而写,不仅要巧妙地吸引观众注视屏幕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使观众思绪驰骋,浮想联翩,留给观众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广阔的思想空间。

八、解说词为了避免重复画面的内容,常用较多指示性代词

 (画面)从罗追往一只羊皮口袋里倒水和牛奶,到措纳将口袋撑开,往口袋中放入酥油。】

这段解说词中用了指示性代词这种,吸引观众仔细去观看皮口袋的大小、尺寸、形状、色彩以及结构方式,省却了解说词对口袋特点的描述。如果解说词这样写道:唐觎是藏北牧人特有的饭盒,长约一尺左右,圆柱体,灰白色,使用时将口袋一边用绳子系紧……这些话就显得多余了,因为借助于画面我们已经对这种口袋有了外在的了解,而指示性代词这种的使用全力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屏幕,观众用自己的眼睛了解了口袋的这些特点。

 这类指示性的词包括:这儿、这个、这里、这些、这样、这种、这边、这片、这类、这些人;那儿、那个、那里、那些、那样、那种、那边儿、那片、那些人等等。

指示性代词的使用能吸引观众看屏幕,不看屏幕就无法知道指示性代词指的是什么。指示性代词能避免或减少语言对画面的重复,画面已展示得清清楚楚的东西,语言就无需再描写,设法引导观众看画面就行了。指示性代词能直接替代名词,省却一遍遍复述名称之累。指示性代词能替代复杂的思想内涵和曲折的事件过程,能够简约地表达情感历程和思绪情怀。指示性代词重在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屏幕,注视着屏幕,思考着屏幕,延续着屏幕,从屏幕上找到种种答案。

九、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合适的画面

(画面)一片美丽的山水风光,音乐起来……

无论是风光片、人物片都需要向观众介绍有关的背景资料。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一段包含着相关信息的画面。如果视觉形象资料不足,就要选择一段有点关联的优秀画面,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讲述相关的背景资料。

十、用解说词表述过去或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

(画面)罗追正在拉风箱、烧早饭……

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和未来的阐述往往借助于解说,但这类解说应立足于现在,也就是说,最好从现在的细节说到过去未来。为了与画面紧密配合,有时还要从过去未来拉回现在

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正在发生的事情,了解了电视画面的这一特性,在电视片的谋篇布局时就要巧用心思,尽量拓展现在时的表现领域。不放过一个现在可能拍到的有用的细节和过程。适当压缩过去时未来时的表现范围。设法多用今天的事件,少用过去的事件,多用今天取得的新成就,少用空洞的长篇展望。全片结构布局上的合理性势必为电视片的实地拍摄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影片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有些过去的事情非常值得提及和表现,今天的事情已不具备当初事件的典型意义和所具有的思想意义。那么,在着实需要表现过去的事件时,尽量从今天的某个相关的细节追溯往事,使今天与往事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画面所拍摄的今天的场景与解说词所讲述的过去的事件形成有机的联系。

比如,画面是罗追拉着风箱,为全家人准备早餐。解说则说道:罗追怀有八个月的身孕。据说,牧区的妇女即使生了孩子也不休息,当天就要干活。这里的气候和环境使她们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罗追怀着八个月的身孕是“今天”的事实,以这个事实为基础,解说词追溯了以往牧区妇女的情况。使现在与过去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今天”的话茬儿自然而然地追忆起过去。

十一、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

(画面)第一段:措纳一个人在草原上放牧、纺线的情景。第二段:措纳的哥哥在帐篷里请帮助剪羊毛的人吃饭。第三段:罗追烧了热水,帮助措纳洗头。】

表达理念,是一部电视片不可或缺的。理念常常是富于哲理的抽象概念,用画面表现难度较大。用解说词表达时,不能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应把理念的阐述与具体的、合适的细节画面有机结合。这段影片在阐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时选择了措纳在草原上独自一人放牧、纺线时的生活场景。这种安静的放牧环境是一个思考的好环境,用它来表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比较合适。

 从表面看起来,解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价值观,而是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说藏北牧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是不计报酬的,而这种相互帮忙不计报酬恰恰是藏北牧区的特点,与沿海地区的情形大相径庭。解说词利用这个有意义的细节画面,使观众很自然地领悟了影片的深层意义,透过事实了解了藏北牧民的价值观。

接下来影片又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讲述了藏北牧民的婚姻观。婚姻是涉及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情,利用罗追帮助措纳洗头这个细节,正好表现了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与配合。用这段画面来讲述婚姻观,特别是讲述稳固的婚姻关系,是比较合适的。

 纵观上面三段影片,讲述的都是地地道道的理念。从人生观、价值观讲到婚姻观,阐述每一种观念时皆精心选择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细节,借助于这个细节把观念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时甚至只字不提观念本身,只是饶有兴味地描述事实,但观众透过事实所体会到的则是观念。

十二、借助于解说词转场和过渡

(画面)从措纳沿着水边走着,镜头摇到雪山,到镜头从雪山山头拉出,已经到了措纳家的帐篷所在地。】

电视画面的组接,要求自然、流畅,在每一次时间的变更、地点的转换或情节自然段落结束时,皆需要转场镜头连接上下段落,使相互衔接的两个段落过渡平滑。但在组接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有时,翻遍了所有素材镜头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过渡镜头,只能生硬地切换过去,这时就需要借助于解说词转场和过渡。在这段影片中,不仅运用了画面语言转场,同时使用了解说语言过渡。

 影片中上下两段内容分别是:第一段表现的是措纳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一处水草茂盛的牧场放牧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的是罗追及老少一家人如何渡过白天时光的情形。

 这两段内容的发生地点相距较远,在画面组接时运用了“相似体转场的方式,即第一个镜头中用了天空和雪山,第二个镜头是从远处的天空和雪山拉出来的,然后呈现出帐篷及罗追等家人的活动。  

 创作者在利用画面转场的基础上又调动了解说词,而且写出一段非常典型的用于转场的解说词。所谓典型的用于转场的解说词一般来说,除了转场没有其它的实际意义,像这句丈夫出去放牧,女人们就留在家中干各种家务活儿。这两句话中的前一句话讲述了上一场戏的内容,后一句话则讲述了下一场戏的内容。画面与解说的综合并用,使相距较远的两处场景的转换变得平顺而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