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人家》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二)
(2009-08-08 10:08:06)
标签:
评论 |
分类: 我编发的中传考官的影视分析 |
六、解说词的顺序依画面场景的变化而定
【(画面)从白玛走出帐篷,背着水桶去打水,到从帐篷顶部摇到爷爷正给孙子穿衣服。】
在这段影片中一共铺了三段解说词。显然,第一段与第三段讲的同是“天亮了”这回事,似乎应该合并起来,中间不应该穿插一段描述白玛的内容,但结合着画面审视这三段词就会觉得这三段词写得贴近生活,自然流畅。
七、解说词是为“看”而写,解说要为观众观看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画面)白玛从一个布口袋里舀出青稞面,镜头进一步推到白玛把青稞面装在小碗中,到措纳搂抱着小儿子,两人都吃着糌粑。】
八、解说词为了避免重复画面的内容,常用较多指示性代词
这段解说词中用了指示性代词“这种”,吸引观众仔细去观看皮口袋的大小、尺寸、形状、色彩以及结构方式,省却了解说词对口袋特点的描述。如果解说词这样写道:“唐觎”是藏北牧人特有的饭盒,长约一尺左右,圆柱体,灰白色,使用时将口袋一边用绳子系紧……这些话就显得多余了,因为借助于画面我们已经对这种口袋有了外在的了解,而指示性代词“这种”的使用全力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屏幕,观众用自己的眼睛了解了口袋的这些特点。
指示性代词的使用能吸引观众看屏幕,不看屏幕就无法知道指示性代词指的是什么。指示性代词能避免或减少语言对画面的重复,画面已展示得清清楚楚的东西,语言就无需再描写,设法引导观众看画面就行了。指示性代词能直接替代名词,省却一遍遍复述名称之累。指示性代词能替代复杂的思想内涵和曲折的事件过程,能够简约地表达情感历程和思绪情怀。指示性代词重在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屏幕,注视着屏幕,思考着屏幕,延续着屏幕,从屏幕上找到种种答案。
九、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合适的画面
【(画面)一片美丽的山水风光,音乐起来……】
无论是风光片、人物片都需要向观众介绍有关的背景资料。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一段包含着相关信息的画面。如果视觉形象资料不足,就要选择一段有点关联的优秀画面,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讲述相关的背景资料。
十、用解说词表述过去或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
【(画面)罗追正在拉风箱、烧早饭……】
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和未来的阐述往往借助于解说,但这类解说应立足于“现在”,也就是说,最好从现在的细节说到“过去”或“未来”。为了与画面紧密配合,有时还要从“过去”或“未来”拉回“现在”。
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正在发生的事情”,了解了电视画面的这一特性,在电视片的谋篇布局时就要巧用心思,尽量拓展“现在时”的表现领域。不放过一个现在可能拍到的有用的细节和过程。适当压缩“过去时”和“未来时”的表现范围。设法多用今天的事件,少用过去的事件,多用今天取得的新成就,少用空洞的长篇展望。全片结构布局上的合理性势必为电视片的实地拍摄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影片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画面是罗追拉着风箱,为全家人准备早餐。解说则说道:“罗追怀有八个月的身孕。据说,牧区的妇女即使生了孩子也不休息,当天就要干活。这里的气候和环境使她们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罗追怀着八个月的身孕是“今天”的事实,以这个事实为基础,解说词追溯了以往牧区妇女的情况。使现在与过去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今天”的话茬儿自然而然地追忆起过去。
十一、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
【(画面)第一段:措纳一个人在草原上放牧、纺线的情景。第二段:措纳的哥哥在帐篷里请帮助剪羊毛的人吃饭。第三段:罗追烧了热水,帮助措纳洗头。】
表达理念,是一部电视片不可或缺的。理念常常是富于哲理的抽象概念,用画面表现难度较大。用解说词表达时,不能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应把理念的阐述与具体的、合适的细节画面有机结合。这段影片在阐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时选择了措纳在草原上独自一人放牧、纺线时的生活场景。这种安静的放牧环境是一个思考的好环境,用它来表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比较合适。
接下来影片又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讲述了藏北牧民的婚姻观。婚姻是涉及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情,利用罗追帮助措纳洗头这个细节,正好表现了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与配合。用这段画面来讲述婚姻观,特别是讲述稳固的婚姻关系,是比较合适的。
十二、借助于解说词转场和过渡
【(画面)从措纳沿着水边走着,镜头摇到雪山,到镜头从雪山山头拉出,已经到了措纳家的帐篷所在地。】
电视画面的组接,要求自然、流畅,在每一次时间的变更、地点的转换或情节自然段落结束时,皆需要转场镜头连接上下段落,使相互衔接的两个段落过渡平滑。但在组接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有时,翻遍了所有素材镜头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过渡镜头,只能生硬地切换过去,这时就需要借助于解说词转场和过渡。在这段影片中,不仅运用了画面语言转场,同时使用了解说语言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