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馬總統兩岸論述 保守中有進步
(2012-05-22 08:58: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家 |
2012/05/22 | 楊開煌
馬總統連任的就職演講與2008年的「520演講」前後對比,可以明顯有以下的差異:第一、兩岸關係可能不再是馬總統的施政重點,因為第二任的演講中,兩岸關係的分量大幅減縮,從原來的1/5強,減少為1/7弱。
第二、兩岸關係的目標也不相同,第一任的目標是兩岸和平;第二任的目標只是台灣安全。
第三、兩岸關係政策本質也不相同,在第一任期中,兩岸關係政策本質是馬政府的政策主軸,是施政重心;而在第二任期中,馬的兩岸關係政策只具有與其他政策如外交、國防等,相同的工具性意義之政策。
以文獻形式回應北京
再從內容看馬總統2012的就職演講本身,也缺乏進取的意願:第一、演講希望北京當局不要排斥「外來的民主制度」,期盼中國大陸逐步開放人民的「政治參與」,日漸完善大陸的「人權與法治」,「公民社會」,以便「進一步縮短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人民日報》一周前(5月14日)才重申大陸的政治改革「必須堅持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統一,絕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依此說法,兩岸在政治發展上是完全沒有交集的。
第二、將過去4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完完全全是「我們」的成績。客觀而言,兩岸關係的發展,絕非「我們」的作為,而是兩岸當局。但由於「原罪心態」,使之在如此嚴肅的文告中,不敢以客觀真實相告。
第三、演講中也有兩處說法是有問題的,一是提及「4年來,政府堅持『對等、尊嚴、互惠』的理念」,然而,過去4年的兩岸關係也絕不是在「互惠」的軌道上運行。
其次是「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孫中山說的是「民族、民權、民生」,蔣介石提出「倫理、民主、科學」,蔣經國時代才是「自由、民主、均富」。如果我們細心的比較兩岸當局的政策,那一邊會更符合「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其實不提為好。
當然演講中也有若干進步的因素:首先是進一步以「文獻」形式,回應了北京「深化政治互信」的呼籲,確定了兩岸關係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的「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馬總統說:「兩岸之間應該要正視這個現實,求同存異,建立『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共識,雙方才能放心向前走。」這是文告中,比較重要的宣示。此一宣示,至少告訴北京,台北並沒有背離「九二共識」;對民進黨而言,已經無法不承認其存在,未來雖可以推翻「九二共識」,但如此一來,要改變現狀的就是民進黨。
公開承認中國人概念
其次是馬總統提出:「未來4年,兩岸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繼續鞏固和平、擴大繁榮、深化互信。」這是馬總統在兩岸關係部分唯一明確的未來作為,特別是「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繼續鞏固和平」,似乎意有所指,但必欲言又止,起碼代表了馬總統也認知到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只有經濟的ECFA是不足的。因此兩岸的文化、教育協議的期待,應該是合理而有機會的政策。
其三是在文告中,重申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與文化」,比起2008年的講法「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云云,要更加明確和肯定,因為依2008年的講法,兩岸人民只有血源的關係;而今年的說法,則除了血緣關係之外,還有「共同的歷史與文化」等等,這也就是公開承認了「中國人」的概念。
按理而言兩岸關係上台灣重新回歸傳統的軌道,則兩岸關係的軍事互信、政治互動、政治協議是很有機會。然而綜觀全文和局部,馬總統的演講給出了複雜的信息,從一方面看似乎是低調、保守而且被動;但是從局部看其中也不乏積極的因素。今後4年,還是要看中、美關係的走向,中國大陸自身的發展和崛起的速度與方式,北京對台灣的政黨工作,以及台灣島內的政治共識的建立,恐怕還不能以一次演講,作出過多的解釋。
(作者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更多兩岸新聞,請見 http://www.wan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