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都是提前舉行總統大選惹的禍
(2012-05-21 09:13: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家 |
2012/05/21 | 嚴震生
2012年是國際大選年,台灣在1月舉行了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選舉,隨後又有俄羅斯及法國的大選,今夏還有墨西哥的總統選舉。1 1月是美國的大選,12月則是韓國的總統選舉。不過,3月和5月舉行的俄羅斯及法國總統選舉,新當選的普汀已在5月初就職,而5月才在第二輪選出的歐蘭德則在不到10天內就已就任新職。但是馬英九在1 月14日連任,卻要等到5月20日才就職,長達4個多月的間距,造成他第二任尚未就職民調就已跌到歷史新低,更嚴重地是就職前還有各樣的抗爭活動,讓原本應該是慶典的氣氛,完全無法感受。
過渡期太長 政務易停擺
基本上總統選舉和就職的期間大抵都是在一到兩個月的期間,時間太短若又碰到政黨輪替,可能無法順利交接及籌組政府,時間太長則會讓舊政府的跛鴨政務官在最後幾個月不知責任歸屬,容易造成政務停擺。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在敗給第三任總統傑佛遜後,在任職的最後兩個月還不斷地任命同屬聯邦主義陣營的法官,希望藉控制司法部門來抵消反聯邦主義者在行政和立法部門的優勢。
美國當年的交接期間長達4個月,不僅是總統職位,國會亦是如此。18或19世紀時交通不便,通訊亦不如今日便捷,而美國幅員廣大,確實需要長一點的交接時間,但到了20世紀時,這個轉換時期的冗長,已不符合民眾的期待。
美國國會在1932年推出憲法第二十條修正案,將交接時間縮短為兩個月,新總統由3月20日就職改為1月20日。由於此修正案在次年才通過,因此並不適用該年的總統就職,羅斯福依然得等4個月才能處理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和當年林肯當選總統而南方各州陸續宣布脫離聯邦、但卻無法立刻採取行動的窘境類似。
不滿新政策 民怨發洩
我國原來從總統選舉到就職亦是兩個月,但今年因為配合與立法委員的選舉同時舉行,因而提前舉行兩個月,讓過渡時間長達4個月。在馬總統執意推出油電價雙漲的政策後,他的民意支持度跌倒谷底,不僅在野黨在他第一任期最後幾天企圖罷免他,讓馬總統難堪,許多民間團體和在野勢力亦預備在520就職典禮前後進行抗爭,造成第二任尚未就職,蜜月期已結束,且批判聲浪四起。
事實上,由於國會和總統同時選舉,新的立法委員會期早在2月1日開始,而馬總統為表示對國會的尊重,作了內閣的調整,換了新的行政院長,因此給一般民眾的感覺似乎是第二任早已開始,新政策的啟動更強化這個印象。不過,由於部分閣員留任,他們究竟是預備在5 20時交接,還是會持續留任,則是留有許多想像空間。突然間,民眾發現馬總統第二任期尚未就職,當然會將一些對政策不滿的怨氣發在他身上,反對黨順勢推動抗爭也應是意料中事。
雖然外界對馬總統的第二任就職演說,仍有期許,但顯然抗議的聲音有可能使演說失焦,這些或許都不是當年將兩項選舉合併時,所能逆料者。台灣的政治操作經常沒有周全的考量,交接時間過長,即使是同一位總統,也不合宜。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