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解決國際投資收益逆差問題
(2012-05-07 15:58: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评 |
2012/05/07 | 旺報
大陸央行是全球最大的央行,持有1.77兆美元債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但中國也吸收大量國際投資,藉投資帶動經濟成長。在將近20年的國際資本輸入輸出流動中,中國的總帳究竟是賺或賠?
依據大陸外匯管理局的數據,2011年中國投資收益凈逆差達268億美元,堪稱歷史資料之最。逆差擴大當然有短期因素,但更值得重視的是逆差背後的結構性成因,在於政府幾乎完全掌控對外投資,台灣也有類似情形。兩岸的央行如果不面對並積極解決,那麼許多民間辛苦工作得來的產值,終究會被央行的低效率投資吃掉!
根據大陸外匯局公布的《國際投資頭寸表》,2011年底對外資產累計為4.7兆美元,對外負債則為2兆美元。對外投資收益為1280億美元,而對外負債的成本為1549億美元,凈逆差為268億美元。對外資產累計收益率為2.7%,對外負債成本累計為則為5.2%,外資在大陸的投資收益率比為對外資產高了近93%。
外匯局國際收支司指出,大陸對外投資以外匯儲備運用為主,其次才是民間投資,投資標的主要是國外的債權資產。但是外來投資以直接投資為主,主要標的是股權投資,所以報酬率高於央行對外的債權投資。依照這個邏輯,擁有龐大外匯準備資產的日本以及台灣,也都會發生這個問題。
但美國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卻看到相反的現象。美國聯準會201 2年4月的2.85兆美元資產中,有59%是美國國債,29%是聯邦政府保證的不動產債券,外匯準備資產僅占5.2%。
相較於美國聯準會,中國的3兆3千億美元外匯準備,占其總資產4 .5兆的73%!而台灣央行持有的3千9百億美元外匯準備,在其4千6百億的總資產中,所占的比例竟然更高達84.7%!
由此看來,兩岸央行的外匯準備,在資產中比例明顯偏高。這些資產的投資管道有限,報酬率又向來偏低,兩岸央行卻都沒有減持的打算。兩岸央行的資產,可說完全被美元綁架,這個現象對台灣而言還不算太嚴重,對大陸來說已經形成了嚴重的問題。台灣民間對外投資是央行的1.9倍,在資本管制的大陸,民間對外投資不成氣候,政府管理過多的外匯資產,不但長期耗損資產的生產力,更嚴重妨礙人民幣的國際化。
以美國而言,聯準會不太需要國際準備資產,因為它可直接用美元資產當作美元的發行準備。事實上,自從布列頓森林制度瓦解之後,國際上並無「法定」的外匯準備貨幣,只是大家仍然習慣採用美元作為外匯準備,後來歐元因為走強而被納入,都是基於這種心理現象。
大陸持有再多的外匯準備,也不能讓人民幣更強勢或更國際化(其實持有美元或美債越多越不利人民幣國際化),而減持美元外匯準備也不會弱化人民幣或阻礙人民幣國際化。
要解決外匯準備長期收益過低的問題,不論是大陸或者是台灣,都必須另尋途徑來管理準備資產。大陸選項之一是降低出超,在維持出口成長下擴大進口,而另一選項當然是推動人民幣作為準備貨幣。即使人民幣尚未充分國際化,人行仍應參考美國聯準會的做法,在貨幣準備中逐步增持人民幣資產,並積極減持美元資產。台灣的貨幣準備資產,如果現階段不適合投資於大陸,便需要降低外匯準備。當大陸資本項目管制消除後,台灣即應增持大陸國債作為準備資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