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評》新階段兩岸經貿須有戰略指引

(2012-04-13 17:06:02)
标签:

杂谈

分类: 社评
2012/04/13 | 旺報

 

馬總統連任成功後,兩岸和平發展大勢更形穩固,兩岸經貿發展也邁入新的階段。然而,當前全球經濟情勢極為嚴峻,兩岸皆面臨經濟轉型的強大壓力,經濟的互補互利與相互競爭併存,因此,如何從戰略角度推進兩岸協商,進而建構兩岸經貿關係的新架構,已是當務之急。

 

回顧過去4年,在「擱置爭議、共創雙嬴」原則下,兩岸經貿關係不僅邁向全面正常化,而且透過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 CFA),開啟制度化經濟合作的新時代。從經濟效益的觀點,海空運全面直航,大幅節省人民旅行及貨物運輸成本,並改變了台灣經濟戰略地位;開放陸客、陸資、陸生來台,扭轉兩岸經貿單向傾斜造成對台灣的掏空效應,尤其去年已逾172萬人次的陸客為台灣經濟引進可觀的活水;兩岸簽署ECFA更讓Chaiwan成為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的代名詞。這些效益在在證明兩岸擴大合作對台灣經濟的加分效應。

 

但不可諱言,兩岸經濟情勢變化也對台灣帶來若干隱憂。大陸市場的磁吸效應,吸引更多台商前往大陸投資;兩岸更緊密的經濟合作讓更多台灣資金、人才及技術投入大陸。相對而言,台灣極為有限的市場,以及對引進陸資及大陸人才所設下的限制,導致來台陸資的規模遠不及台商大陸投資的熱潮,失衡情況更加擴大。而台灣對大陸的產品出口,愈來愈多被在大陸當地生產的產品所取代,導致台灣出口產品在大陸市占率節節下降,顯示台灣從「以大陸為工廠」轉型到「以大陸為市場」的努力並不成功。

 

更讓人擔憂的是,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並沒有為台灣帶來更多的國際資本及技術,過去4年僑外人對台灣投資陷於低潮,固與金融海嘯的衝擊有關,但在相當程度上,也顯示當前兩岸政策訴求以台灣作為跨國企業亞太營運中心的策略目標,仍存在很大瓶頸。

 

有鑑於此,兩岸經貿關係的進一步推動,須總結4年來經驗,檢討利弊得失,並配合黃金十年發展目標,釐定新的策略,讓兩岸經貿發展和台灣整體經濟戰略能夠相輔相成,發揮最大的正面效益。

台灣是以貿易之國的海島經濟,面對全球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態勢,發展經濟的上策自是全方位推動自由貿易,和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及參加制度化區域經濟整合。政府積極推動ECFA,自有助於實現「以大陸為市場」的兩岸策略目標。惟推動ECFA另一層用意,是在突破台灣對外洽簽FTA的瓶頸,擴大台灣作為跨國企業亞太營運中心的利基。政府雖已積極和新加坡及紐西蘭洽簽FTA,但星、紐占對外貿易比重太小,發揮不了太大作用,10年內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議」(TTP)的目標亦緩不濟急,因此,在兩岸積極展開ECFA後續協商的同時,我方有必要對台灣洽簽FTA問題,和大陸積極斡旋,取得一定共識,讓全方位推動自由貿易的努力能夠順利上路。

 

兩岸經貿發展亦須更重視策略導向,著眼於提升經濟的長期競爭力。ECFA後續協商包括商品貿易及服務貿易協議,都應從促進產業分工、提升資源運用效率角度,釐定協商策略,而非一味企求大陸片面讓利。

 

再者,台灣在亞太地區可以扮演的角色,亦須有策略性規畫,如台灣要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就要建立完整的配套作為,而增強和大陸的長期互信,更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更多兩岸新聞,請見 http://www.want-daily.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