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陸企「走出去」難題的策略
(2012-04-09 11:21: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擂台 |
2012/04/09 | 潘悅
近日,澳大利亞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大陸華為參與其「全國寬頻網」招標,引發各方熱議。筆者看來,澳方理由是華為的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有從軍經歷,說法有些荒誕,但該事例可管窺「走出去」的大陸企業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吸取海外投資教訓
從宏觀層面來講,首先,世界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經濟問題政治化傾向將有所增強。其次,經濟危機和後危機時代的結構調整,增強了國與國之間發展與競爭的不確定性,可能出現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比如貿易保護主義、投資保護主義等的重新興起。
對於中國來說,作為一個後起的發展中國家,無論是貿易還是投資,發展速度快必然遭遇更強烈的保護主義傾向。這兩點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裡成為常態。
那麼,剛剛起步「走出去」的大陸企業如何應對?
首先,大陸企業應吸取各種海外投資教訓,比如資訊不充分,對國外的法律、文化、政策等方面瞭解欠缺。其次,在海外經營環境和大陸有很大區別,很多在大陸適用的經營方式到了國外便「水土不服」。因此,向西方的跨國公司學習,進行更多的本土化、當地化運作,這對起步「走出去」的大陸企業非常關鍵。此外,增強風險防控的能力和意識,可能是個更實在的問題。
其實,大陸企業走出去,首先是商品走出去,然後才是資本走出去。大陸的海外投資或許應該回過頭來看看大陸的對外貿易。
因為,在商品走出去的過程中,大陸已經形成了一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到行業協會,再到企業,相互配合和協力運營的多層次的風險防範機制。
海外投資也一樣,在未來的發展裡,也要注重(形成)行業的力量,需要行業協會等發揮組織協調作用,避免企業之間不必要的惡性競爭,甚至相互拆台。
吃一次虧學一次乖,大陸企業海外投資付出的代價應該得到更多回報。此前,大陸商品「走出去」一遇到貿易摩擦,企業首先的感覺是難以接受。但是一旦轉變思維去接受它,並去努力應對它,會有倍加效應。
投資領域同樣,若逐漸形成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行業、企業的多層次風險防範機制,鼓勵投資促進中心這樣類似於行業協會之仲介機構的發展,將在體制和機制上保障和提高企業海外投資的風險防控能力。
學習西方跨國公司
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事實上都是內部狀況的客觀反映。在大陸健康發展的產業必然會在國際市場獲得競爭力。企業也是一樣,在大陸「合規」經營的企業,能夠嚴格自律,不打擦邊球,不鑽政策的空子,克服短見的行為,從長期的戰略眼光來決策海外投資,其「走出去」之路也必然長遠。
對於企業而言,向西方跨國公司學習,以打造「百年老店」為目標,是可持續發展之前提。
若以此思維來經營企業,經營者必然會考慮當地資訊是否充分,哪些風險需要防範,哪些企業行為在當地不「合規」,並積極謀求與當地的各種社團和利益群體的收益共用。如此發展才是大陸企業在海外進行長期投資的經營之道。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