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評》如果林書豪在國內長大

(2012-02-24 15:30:20)
标签:

杂谈

分类: 社评
2012/02/24 | 旺報

據《富比世》雜誌粗估,23歲的林書豪的品牌價值已竄升到1400萬美元,在全世界運動員中排名第六,是全球品牌價值增長最快的運動員。從2月4日起,就創造出一系列「林來瘋」的他,不僅令台灣人瘋狂,更讓大陸人宛如找到姚明後的另一個精神寄託。

在集體歡愉之餘,兩岸都不約而同提出一個問題:倘若林書豪成長在國內,是否會有現在的成就?這個問題的背後,是兩岸體育環境和教育體制問題。

更精準地說,兩岸個別在「民族存亡、讀書惟高」的社會氛圍下,體育的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麼?

對於體育,當今大陸的思維,不單是「健身」,更含有「強國」的民族主義重任。這種「強國強種」思維源自清末民初「危亡圖存」的大環境。當時中國受到列強侵壓,還被日本人恥笑為「東亞病夫」。備受衝擊下,當時的中國社會開始孕育「尚武精神」,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態勢下,武術作為一種圖騰、一種象徵,把整個中國帶進自救自存的浪潮中。

不少中國有志之士提出武術在振興民族方面的特殊價值,號召全民習武,以求自衛,進而保家衛國。梁啟超在《尚武論》就指出:「尚武者國民之元氣,國家所恃之以立,而文明所賴以維持者也」;「要想馳騁中原,屹立地球者,無不持尚武之精神」,民國4年,教育部更將武術列入學校體育課程。從當今許多大陸國產電影,如《黃飛鴻》等,觀眾不難嗅出對中國武術的瘋迷和自信。

中共建政後,結合體育的民族大義與蘇聯訓練運動員模式,創造出體育領域的「舉國體制」。顧名思義,國家有權力透過行政,甚至準軍事手段,配合政府財政投入和特殊的保護政策,讓運動員符合國家的期待,並達成世界級的目標。

在這樣體制下,專業運動員得犧牲珍貴的童年(林書豪是在父親的陪伴下打球長大)、體育以外的專業知識(林書豪在哈佛專修經濟和社會學)、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在中國,有哪個運動員能說出林書豪的「打球是為了追求永恆的快樂」這句話?網球好手李娜可能是唯一脫離舉國體制的案例。

相較大陸,台灣對於運動員的訓練和培育,是「舉國體制」的另一極端:放牛吃草。就行政位階上,體委會在政府的位階,還不如大陸的國家體育「總局」;年度預算也只有區區台幣7、80億,占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比重不及0.5%。

這迫使許多專業運動員只能「反求諸己」,靠自己拉贊助、爭取比賽獎金,才能撐起運動生命,打開能見度,揹起「台灣之光」重擔。女子高爾夫球好手曾雅妮、超馬健將林義傑都是典型人物。

值得稱許的是,不走大陸舉國體制路線,台灣政府卻透過有限的預算,創造出有利全民運動的運動環境,如台北市在各區廣設收費低廉的市民運動中心;各學校廣設籃、網、羽球場,甚至棒球場,定時開放民眾使用。許多看似「貴族限定」的運動(如高爾夫球),已普及民間,培育出全民運動強身的觀念,「強國強種」的精髓真正落實在民間。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