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期許新內閣 系列3 國家需要財務長
(2012-02-06 09:08: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评 |
2012/02/06 | 旺報
新內閣今天就職,備受矚目的新任財政部長劉憶如,日前提出稅制改革應該追求「公平正義」,令民眾眼睛一亮。不過,正如劉部長當年在立法院的質詢,國家需要一個財務長。推動稅改的同時,誰來擔負這個責任?
這些年,由於全球化因素,台灣的製造業大量外移,造成勞工失業、中產階級弱化。台灣經濟雖然逐年成長,但贏者圈愈來愈小,貧富差距也愈來愈惡化,資源集中的台北市成為「天龍國」,南北失衡問題日趨嚴重。劉部長以公平正義為出發點,考量稅改問題,呼應馬總統「黃金十年」公義社會的願景,相當受到人民期待。
台灣的稅制改革,雖然千頭萬緒,但迫在眼前的有兩項問題:其一是由於連年減稅與增加福利支出,政府的收入不斷減少但支出卻持續增加,2011年台灣國債比例已達37.4%,逼近40%的上限。國債高築的後果,歐債危機中的希臘是前車之鑑。由於民主選舉的壓力,對人民所開的福利支票已成為爭取選票的利器,台灣政府的支出在可見的未來,恐怕無法減少,倘若不能減少支出,政府加稅顯然已成為不得不的選項。
第二點,是稅制的扭曲,由於不課資本利得稅,長年以來台灣的中產階級所負擔的稅額最重,以錢滾錢的富人反而得以避稅。如今要藉稅改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富人稅」是不能逃避的主題。
但要課徵富人稅,必然挑動社會的敏感神經。劉憶如的母親,也是從前的財政部長郭婉容,曾想徵證券所得稅,結果造成股市無量下跌 18天,最後只得取消,就是明證。十餘年前,王建(火宣)擔任財政部長,也曾主張依市價徵地價稅,遭社會強烈反彈後去職。足證開徵資本利得稅雖是正確的方向,但必須凝聚社會共識,並結合社會力量,才能達成。
由此來看,稅改是否能夠成功,關鍵在於劉部長是否能凝結社會共識,承受既有利益族群的壓力,一步一步推動改革。
也正因此,我們同意劉憶如部長對「公平正義」的解釋,乃是針對中產階級進行照顧,而非對富人階級鬥爭,避免引起社會的恐慌,因此我們期望更多張忠謀出現。劉部長很技巧地將資本利得稅轉向一個新概念「暴利稅」,強調對天上掉下來的財富多課一點稅,社會對不勞而獲的財富課稅,接受度會較高。
我們一方面同意劉部長採取循序漸進的改革,以擴大社會支持稅改的基礎,一方面也要強調,稅改不能僅止於此。另一個重點是,「配合不動產實價登錄制度之建置,逐步落實不動產交易實價課稅。」,這點不但馬總統在「黃金十年」政策願景中一再強調,人稱「稅改急先鋒」的財政學者曾巨威被列為不分區立委第三名,可見國民黨落實不動產交易實價課稅的決心。但,同樣該注意的是,實價課稅的首要目的,乃是要求頻繁交易的房市炒作者,在獲得暴利的同時要多承擔社會責任,而不是針對自有房屋、或是換屋的一般中產階級。在推動實價課稅時,應該排除上述未由房市交易獲利的中產階級,以爭取社會對此項改革的支持。
劉憶如擔任立委期間,曾質詢當時財政部長林全「國家財務長那裡去了?」當時林全回答財政部長只管收入不管支出,劉委員很不滿意。我們深切期盼,在劉部長推動稅改同時,陳(沖)院長能夠時刻以「國家財務長」責任為念,精密管理政府的支出與收入,維持預算平衡。畢竟台灣小國寡民天然資源匱乏,萬一出現主權債信危機,恐怕就得接受主權流失的命運。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