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朝野認同中國的續戰
(2012-02-03 09:00: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擂台 |
2012/02/03 | 王炳忠/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生
馬英九過關,「中國人」卻沒有過關。大選中唯一宣示「我是中國人」、旗幟鮮明地高舉「面對統一」的新黨,政黨票未過5%門檻,甚至不到2%。未來四年,中華民國的立法院,將沒有一席「中國人」的代表。
主流輿論稱,這顯示意識型態退位,經濟將成為台灣政治的主調。但,眾人又異口同聲地說:兩岸關係決定了馬的勝選,蔡英文輸在九二共識。口徑一致的解釋是:九二共識保障了兩岸和平,唯有兩岸和平,台灣經濟才能發展。由此,連繫了兩岸和經濟間的關係。
此話不假。然而,循此路徑回溯,九二共識的背後乃是一種對兩岸關係定位的思維。馬、蔡之間九二共識的論戰,核心問題不應是九二共識「存在」與否,而在於對九二共識的「認同」與否。這一點,蔡英文打迷糊仗,馬英九同樣沒說清楚。
馬英九說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他以此挑戰蔡英文:既自稱「認同中華民國」,為何又反對九二共識?蔡英文則稱,她認同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只有淡水河、濁水溪,不像馬英九的中華民國,還有長江、黃河、黑龍江。
由此,我們看出九二共識的「認同」之辯:認同「中華民國」?認同「那一個」中華民國?
國民黨緊抓前者,以此猛攻蔡英文;民進黨緊抓後者,企圖跳脫中華民國」的緊箍咒。結果,因為蔡英文先前的一句「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加上民進黨的場合從不見國旗的事實,使得國民黨靠著「保衛中華民國」,打敗民進黨。
民進黨深知自己在國家論述上的痛腳,選後檢討聲浪湧現,目前看來,將延續蔡英文自去年雙十節以後的路線,更趨向「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論述。意即:本質上仍是台獨,但接受中華民國的國旗、國號、國歌等圖騰,或也可以「技術性」地接受九二共識。
謝大寧教授曾多次撰文指出,馬英九的「中華民國」,其實也接近以上這種「獨台」的偏安意識,甚至逐漸往「台獨」發展。試想:若「保衛中華民國」最終被定義為「認同台灣」,國民黨還能在話語上占據優勢嗎?
新黨在90年代初率先喊出「保衛中華民國」,既在打擊民進黨否定中華民國的行為,亦在反制李登輝治下的國民黨以「獨台」遮掩「台獨」的思維。對新黨來說,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是孫中山在191 2年創建的中華民國,是包含大陸和台灣的中華民國。一言以蔽之,中華民國就是中國。
新黨在此次選舉的失利,揭露了以下的吊詭:一方面,「中華民國就是中國」的思維被否定了;另一方面,過去新黨在「保衛中華民國」口號下堅決擁護的國旗、國號、國歌,如今不只國民黨強調,連民進黨也跟進。
先知註定是寂寞的,然而,先知預見的大勢絕不因社會的後覺而停滯。藍綠之間的國家論述之辯,終將歸結在「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中國」的本質問題上;而一場從「保衛中華民國」過渡到「認同中國」的戰役,亦將在下一波朝野論辯中上演。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