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新視界》規範微博言論應有明確規則
(2012-01-29 08:45: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擂台 |
2012/01/29 | ■Donison/
在甫結束的台灣大選中,傳統媒體的報導趨於謹慎,評論也不多。網路再次成為一面對比的鏡子。不論在選前、選中還是選後,相關消息都是微博的熱門話題;不論是如陳永苗公開支持蔡英文,還是如熊培雲力挺馬英九,他們的觀點都得以表達而沒有被刪除或被禁言;在新浪微博的頁面上,也有即時的候選人得票情況,可以說,網民獲得了一次難得的充分自由討論的機會。
網民多元意見得展現
資訊自由傳播、自由討論的結果使我們看到,其實大陸民眾對台灣的認識並非如某些時候看到的那樣粗淺與片面,他們對國民黨乃至民進黨的認知也不是鐵板一塊。即便反對台獨,但看到蔡英文的敗選感言後,不少人對她表示同情,甚至稱讚她是一位政治家。
馬英九雖成功連任,但也有論者指出他改善了兩岸關係卻對台灣民眾聲音傾聽不夠,未來施政應有所警惕。不管對台灣選舉態度如何,令人高興的是,網民發自內心、多元的意見透過微博得以展現,這在以往恐怕難以想像。
微博的大放異彩其實隱藏著問題。網民借助微博積極介入公共事務的討論,一方面是其成功的關鍵,另一方面這種成功所造成的廣泛影響也是政治壓力的主要來源。壓力的直接表現是微博採取了直接刪除某些帖子、過濾敏感字眼、限制用戶發言等一些被認為是齷齪的舉動。
許多時候,大部分人都能理解這種作法,知道這是由於上面的壓力,迫不得已。但理解並不等於全盤接受。一直以來,過分、不透明、乃至針對特定用戶的管制都廣受批評,也使不少人拂袖而去,即便微博是當下言論最自由的地方。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的話頗具代表性,他向新浪總編輯陳彤說:「你的下屬給我開了微博,我這些年也辛苦地在新浪微博折騰,你刪過我的帖,給我關過小黑屋,還刪過我的粉絲……」,最後他不滿地表示,「新浪不是朋友」,選擇了離開。
籲新浪停止不當管控
鑑於新浪微博對待網友的惡劣態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于建嶸隨後也離開新浪。此外,例如歷史學者張宏傑,以及曾任職於《時代周報》的彭曉芸,採取暫停微博的方式抗議新浪的無規則管制。
不難發現,這些抗議行為,其實不是針對微博本身,而是對管制的不透明、規則不明確的不滿。張宏傑的呼籲因而值得重視,他鄭重建議新浪微博管控公開化,停止以下手段:一、博主所發微博,只有自己才能看見,以此使博主誤以為已經發出。二、微博是新浪所刪,但卻顯示是原作者自己刪除。三、有意限縮某些人微博的傳播範圍,限制粉絲增長,截斷立場相近且具有影響力者彼此的關聯。
實際上,管控公開、規則透明不僅是對新浪微博而言,整個媒體行業同樣適用。公開有助於人們把握言論的尺度,更重要的是,也為最終改變這種不合理規則創造了條件──當人們知道規則是什麼、在哪裡,要尋找「對付」它的辦法,就有了方向可尋,變得容易一些。簡單地說,知道了規則才可能改變規則。
(作者為大陸自由撰稿人)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